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耳机俱乐部论坛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真力创作者电台番外篇:听听1901年中国最早的“立体声”录音

2020-12-31 20:31| 发布者: 体验中心| 查看: 805| 评论: 1|原作者: 体验中心|来自: 官方稿件

摘要: 大家好,欢迎收听「听,声音里的故事」 GENELEC 真力创作者电台“辞旧迎新”番外篇 《听听 1901 年中国最早的“立体声”录音》 主持人: 冯汉英 真力中国总监 录音师、混音师 主持人/剪辑制作: ...
大家好,欢迎收听「听,声音里的故事」
GENELEC 真力创作者电台“辞旧迎新”番外篇
《听听 1901 年中国最早的“立体声”录音》


主持人:
冯汉英
真力中国总监
录音师、混音师
8b6a28faadda40f09b442009fcef8275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主持人/剪辑制作:
曲小路
真力中国团队成员
e417e7dcde5d4e7db4ba48caec73280d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版权音乐:AudioNetwork

【真力创作者电台番外篇】听听 1901 年中国最早的“立体声”录音来自真力GENELEC



鸣 谢
Patrick Feaster 先生
李大康 教授
Thomas Lund 先生
Griffonage-Dot-Com 网站
印第安纳大学 Media Collection 网站


空降指南
[02:00] 1901 年的“立体声”录音《游龙戏凤》片段(时长3分3秒)
[05:20] 是谁录的?怎么录的?
[06:30] 蜡筒录音机是如何记录声音的?
[08:50]《游龙戏凤》录音中有趣的小细节
[10:00] 1901 年的“立体声”录音《大香山》片段(时长2分58秒)
[13:00] 当时为什么要录音?录成“立体声”到底是有意还是偶然?
[16:50] 1901 年的“立体声”录音:上海人的“流行歌曲”(时长2分59秒)
[19:50] 修复蜡筒录音过程中的趣事
[21:25] 1901 年的蜡筒,还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声音?
[23:20]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立体声录音技术的起点”
[24:3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立体声录音的先驱者们
[27:00] 从记录,到创作;从过去,到未来


两个同时转动的蜡筒,一段精心修复的声音,让历史穿越百余年的时光,重现于你的耳边!

1901 年,一位名叫 Berthold Laufer 的先生代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NH)来到中国考察,并用蜡筒录音机记录下了当时的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他在工作笔记中这样写道:“我请来了演员和乐队,让他们在剧院的舞台上演出。我用了两台蜡筒录音机,同时进行录音,一台用来录乐队,另一台用来录演唱。这样两个蜡筒就是一对。录演唱的蜡筒编号为 28-52,对应的录乐队的蜡筒编号就是 28a-52a。”带有清晰标记的蜡筒(如,录演唱的蜡筒是46,同时录乐队的蜡筒是46a,两个是一对)
15c52a61c14c49d686beaccdcbd4edea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蜡筒录音机的大致原理是,通过一个长长的号角和连接在它末端的杠杆,把空气的震动转化成固体的震动,再使用探针(唱针)将震动记录在持续旋转的蜡筒上。也就是说,整个录音过程都是纯声学、纯机械的。当时的一个蜡筒最多只能记录 3 分钟的声音。

上世纪初的唱片录制
430ae66b8fc54682b7831e1c1196390b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爱迪生蜡筒录音机 现场录音示范
由B站up主「但愿是好事儿」上传

根据 Berthold Laufer 的工作笔记,当时录音的目的,是为了记录下这些音乐,转写成乐谱,再进行保留或者出版。并不是为了录制唱片,当时更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做立体声录音。有些学者提出一个观点:这些经过精心修复、同步后的 1901 年的 “双蜡筒立体声” 录音,很可能是目前发现的被保留下来的最早的立体声录音。

而对于早已习惯了聆听成熟的立体声作品的我们而言,这些录音在听感上,依然是演唱在一边、乐队在另一边,实际上左、右声道的关联性并不大,也许还不足以称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立体声录音。

但有趣之处就在于,录音时,两个蜡筒录音机在同一个场地中分开一段距离摆放,互有串音,同时记录,并且蜡筒被完整地、成对地保留了下来 —— 这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聆听,还会发现个别乐器(因为串音)拥有模糊的声像。也许,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偶然的立体声录音(Accidental Stereo)”。

1901 年 Berthold Laufer 录制的蜡筒
d7fa5d29977841ab803b79d36612b438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bb954a6915674c6685e3e13c63d9f3e7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这批蜡筒一共有 503 个,其中 103 个被保存在德国柏林音乐档案馆(Berlin Phonogramm-Archiv),400 个被保存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Indiana University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后者最近已经被印第安纳大学的媒体数字化和保存计划(Media Digit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itiative)进行了数字化,人们可以通过印第安纳大学的媒体收藏在线(Media Collections Online)在网页上聆听,

但目前还只有单声道。如果感兴趣的话,就去听听 “三元会、翠屏山、站北园、黄鹤楼、五台山” 等等这些来自 1901 年的音乐录音吧!也许,一段历史会鲜活地重现在你的眼前。


印第安纳大学媒体数字化和保存计划 收藏在线
https://media.dlib.indiana.edu/media_objects/3f462n38f
0889b6f17622416389ed1f22fc56ed80_tplv_tt_shrink_640_0.png

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是在 1932 年 3 月 12 号由英国人 Alan Dower Blumlein 完成的。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 Blumlein 立体声拾音制式的发明人。

当时录制的内容是由指挥家斯托克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执棒的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的作品《火之诗(Poem of Fire)》。

在 1901 年的 31 年后,声音已经能够先被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被记录在黑胶唱片上。当时录音的质量,已经能够达到 60 dB的动态范围,10kHz 的高频延展。

Blumlein 立体声拾音制式
8480c1ad27964cf29db6b64eec2f7725_tplv_tt_shrink_640_0.png

d14ae9e2237c4543a88f23a483ea7299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我国建国后的立体声录音探索开始于 1974 年。根据我国立体声、环绕声录音创作的先驱者,著名录音师李大康老师的回忆,当时的立体声研究小组是由 4 个单位共同组建的,包括广播事业局声学所、中国唱片社(上海唱片社)、中央广播事业局控制室、以及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除了大康老师之外,业界前辈王苏坡老师、汪丽君老师、吴永健老师、熊国新老师、李为真老师、刘怀轩老师等,都是立体声研究小组中的重要成员。

大康老师还清晰地记得 1979 年录制第一张立体声唱片时的情景,并且还保留着非常细致的工作笔记。当年录制的作品是由四大名旦之一张君秋先生演唱的京剧《苏三起解》。这里面的故事,丰富又珍贵,我们有机会一定会细细梳理,再与大家分享。

1979 年 5 月 研究小组成员运回第一批进口立体声录音设备(右为李大康老师)
a6894d53de044628ba89173a9fb74464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1979 年夏 李大康老师在中唱录音室
用立体声调音台 STUDER 189Q 录制节目
fd719271ceaf481b960231ca6415284b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1979 年夏 李大康老师在中唱大二录音室
使用 STUDER 8声道多轨机和 2声道立体声录音机录制节目
1219567a47454677a3337ccc016230a4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李大康老师的录音工作笔记
b28a4e413a2d4d59af4fcd5766fae93b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李大康老师的录音工作笔记
1979 年 10 月 27-28 日
在中唱大二录音室录制张君秋演唱的京剧《苏三起解》
098ccdd72d3645908bf0951b42798681_tplv_tt_shrink_640_0.jpg

如今,立体声技术早已成熟、普及。可以说,立体声的声音作品塑造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听觉习惯。不光是立体声,早在 10 多年前,5.1 环绕声技术就已经出现在了声音创作者的视野中。近几年,沉浸式三维声技术快速发展。

从最早的“能有声就行”,到尽可能高保真地记录;从单一声源,到展开一个 60° 的声场,再到塑造一个 360° 或半球形的声音空间 —— 如此看来,从 1887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这短短的 130 多年来,人类对于声音的记录和重放技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质的进步。

感谢技术的进步,让录音和重放,也从单纯的记录,慢慢变成了一件带有创作属性、审美属性的事情。我们不但记录着事件,也记录着情感,又或者说,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变迁。

新的一年就要来了,我们与你一起回顾过去,拥抱未来。
祝健康、充实,创作充满灵感,常有好声音相伴!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
文章:Berthold Laufer’s Chinese Stereo Recordings of 1901
作者:Patrick Feaster
发表日期:April 28, 2020

原文链接:https://griffonagedotcom.wordpre ... recordings-of-190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jyz224jyz224 2021-1-2 09:10
发张 SACD 听听

不要搞复杂化!

查看全部评论(1)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3-29 04:37 , Processed in 0.11606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