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99|回复: 10

[复制链接]

86

主题

1098

帖子

233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8-4-2 22: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维克 于 2020-8-29 15:31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8-4-3 06: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lz还是忽略了一个环节,从录音到母带到cd母带中间有无数录音工程师,调音师,混响师的工作。不能简化成一个高标准音频文件转化成cd标准音频文件的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无须那么多人员,只用一台机器,做类似wave到mp3的编码就行了。

其中细节不得而知,大家都不是专业,但是肯定有多声道的配比成2声道立体声的工作,有频响的均衡工作,有各种可能的debug工作(比如系统性default的滤除),等等。我想多数时候还有一个声音美化的工作,按照每个录音师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理念。

真正的原始录音文件,或者是现场,多数没有回放系统来得“美”,我觉得就是一个raw material的问题。原始的东西不一定就好听。你要说cd母碟比我们手上的版本好声我同意,但类推到原始采集文件就值得商榷了。

以上都在现代录音都是数字原始文件的基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876

帖子

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9
注册时间
2007-2-13
发表于 2008-4-3 08: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敢大胆的预言,不久的将来,以上分析的各种情况下的重播载体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格局分布,而不会象曾经那个垄断年代,那时每个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可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现在不是已经百花齐放了吗?LP的复苏,磁带机的走红,数码格式大行其道,真正到了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了 应该说,任何的重放都是有失真的,真正的HI-END只有现场!
百年前,当人们从钢片录音机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尽管失真很大,很难听,但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心情吗?恐怕让你听百万级别的系统都不如那种刺激来的猛烈吧?说点近的,84年我上大学时花99元买了一台香港产的NANHO砖头机,在50多人的学员队引起轰动,条件可以的干脆马上给家写信要钱去买,后来就基本普及了。买几盘原声带来播,那叫爽!其实大家都能想象出那时的声音要有多糟糕,可当时那种欣喜是再也难以体验到了,尽管现在的设备已经不知进化了多少倍!随着时代进步,人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这不仅仅是音乐方面。我觉得很多人已经把对音乐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器材的关注,一旦回过头来想想,难道不觉得本末倒置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098

帖子

233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0: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维克 于 2020-8-29 15:3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0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5-6-18
发表于 2008-4-3 10: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的数字化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必由之路~~

只不过目前的CD在格式上还是偏低~~

16Bit的动态范围只有96dB~~显然是低了

44.1KHz的采样频率也只是人耳分辨能力的下限~~

这个设定是由当时的数字技术水平所限制的~~

现在技术提高了,所以才有了新的格式出现~~

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音频的格式将不断提高~~

而随着数字格式的提高,数字音频将越来越接近模拟~~而且还具备数字音频本身的以系列优势

而且音频回放的两端才是最重要的~~录音的话筒和回放的喇叭

而这两端都是模拟的,要物理震动的~~因为声音就是震动

[ 本帖最后由 优雅的狗 于 2008-4-3 10: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4-3 12: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录音数字化,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数字化录音在实现环节中仍不能摆脱模拟环节,因为现在仍离不开声/电转换环节,即模拟环节。

从确保信息完整性来说,奈奎斯特定理告诉我们,只要采样频率不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则采样就不会丢失原信号所携带的信息,这一定理是经过严格数学证明的,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基础。

现在录音采用44.1KHZ采样,是认为音乐信号的带宽低于22KHZ,22KHZ的带宽是否完全包含了各种乐器声音的高次谐波分量,我不清楚,在这方面当年如此决定时是否有工程实践上的妥协因素?如果音乐声音的带宽确实低于22KHZ,那在理论上44.1KHZ的采样频率就足够了。

我不怀疑采样定理的正确性,但人们一般都不喜欢DDD的CD录音,一般也认为CD录音不及黑胶好听,这恐怕得从其它方面去找原因了。

对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猜测是:
1、22KHZ是否完全涵盖了乐器声音的高次谐波?
2、16bit的量化等级偏小,导致量化时丢失的信息偏多。
3、那些录音师、混音师们的听音口味随着时代“进步”了。

如果不是为了兼顾传统,现在要大幅提高采样频率、提高量化等级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05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8-4-3 12: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走数字化路线,这是不可能更动的总路线,但从理论上分析,离散数据的数字音频,和连续波形的模拟音频,在音质上谁优谁劣,从现阶段眼光来看,是一目了然的. 数字音频除了信噪比高,传输和复制损失小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模拟音频,唯有模拟音频是最自然的方式,虽然它每复制一次都要劣化一次,而且背景噪音问题无法彻底解决.

所以各自都有各自的问题 ,我们选择数字音频,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音频的无数便利性,远远压倒了它音质上的微小缺憾,而不是因为数字音频是完美的.

数字音频的优点,事实上也是一个双刃剑. 它可以接近完美地复制,这造成了盗版问题的猖獗而无法解决. 模拟音频每一次复制都带来明显得多的音质劣化,使得盗版复制品的吸引力降低. 数字音频的版权困难在将来或许会愈演愈烈,衍生出更多的故事,方案,妥协,和抉择.

所以我们的时代选择了数字音频,并不是因为它的性能是完美的,只不过我们身处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当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实现了数字化时,音频必须跟上接轨,digital audio成了唯一的选择.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4-3 16: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录音时声/电转换环节的带宽是多少。

但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些数据和现象:在寥天瑞主编的《音乐百科全书词典》中“音”条目下,在谈及乐器泛音时,最高涉及到了15次谐波,而我在网上查别的信息时也见到谈泛音时最高涉及到15次谐波。而现在数字化录音的采样频率是44。1KHZ,对应的音乐声音的带宽应小于22KHZ。即使业界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认为22KHZ足够了,这22KHZ的带宽也不能涵盖一些乐器高音的15次谐波所需要的带宽。比如,钢琴的c5音,快到5KHZ了,这个音的15次谐波(如果存在的话)远远超出了22KHZ的范围。

于是我猜测,这44。1KHZ的采样频率,是否过滤掉了一些乐器的高频泛音,而这些高频泛音的失缺基本上不影响人们的正常听感,但对音质却有有微妙的影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钱 +100 收起 理由
nadesicozhao + 1 + 100 事实就是这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05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8-4-4 1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刘谈到的涉及两个问题: 一个是20000赫兹以上的超高频信号,是否对主观听感有影响. 这个国外的实验都证明有. 然而CD虽然不能播到2万赫兹以上,但SACD是可以的. 这是SACD优越于CD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对你我这样年龄的人来说,高频听力已经肯定衰减到18000赫兹以下了,对超高频的敏感度已经远不如小孩了. 所以超高频重播的问题,存在,但不能说很严重.

更严重的也许是下面第二个问题:由于CD格式的采样频率是44100赫兹,所以在2万赫兹处,采样点只有2个,非常少,换言之在D/A转换时解码器要根据2个点去还原出一个波形,这不能不说是十分粗糙的. 在这方面模拟音频要好得多. 当然你可以去搞插值,但和原始波形肯定是有差异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8-4-4 11:59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098

帖子

233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2: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维克 于 2020-8-29 15:32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3449

帖子

17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74
注册时间
2002-10-7
QQ
发表于 2008-4-5 02: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管COPY多少次都不会造成数据损坏

模拟设备就不同了,播放一次磨损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1 07:04 , Processed in 0.090933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