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耳机俱乐部论坛 门户 查看主题

继续发烧“入坑”:我对VEGA G2解码器的评测,及对“解码器”和“HIFI”的浅显认识

发布者: tgfc老牛 | 发布时间: 2018-7-16 10:04| 查看数: 58037| 评论数: 124|帖子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gfc老牛 于 2018-7-16 10:28 编辑

继续发烧“入坑”:我对VEGA G2解码器的评测,及对“解码器”和“HIFI”的浅显认识

前言
       考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距离我使用VEGA G2这台解码器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了。而选择它的原因,则是我在正式决定换购这台解码器之前,对于市面上与其价位相近的其他解码器,在对比及考虑我之前使用的解码器(VEGA一代)与我自己目前的“听音观”,并经过诸多的考察与筛选之后,最终,我还是选择VEGAG2作为我目前HIFI“入坑升级”的后续解码器。
       这个“考察与筛选”的过程,具体就是:借好友的VEGA G2后,在自己家里、朋友家里等不同环境与周边器材的搭配下,将VEGA G2与其他品牌及不同价位的解码器进行试听对比,来验证与认识VEGA G2这台解码器的“实力”,是否能符合我的“升级需求”:对我而言,这是一场实打实的“折腾”之旅。而这些与VEGA G2对比试听的解码器中,有价值万元左右的国产解码器,也有价值十万元左右的国外R2R架构的解码器。
       所以,本文正篇的内容也就如标题所言,都是我对VEGA G2这台解码器及对“解码器”相关的个人见解与浅薄认识。而这些内容的源头,除了有我个人在HIFI发烧过程中“想入非非”的结果外,更多的,是与众多HIFI发烧友、业界人士等交流与学习得来。所以除了我的文笔愧对我的小学品德课老师外,对于本文中HIFI理论及认识上的瑕疵及错误,还望诸位读者批评、指正。而本文最后的“瞎说八道”环节也一如既往,来大言不惭的好好谈谈我个人对“HIFI”的浅显认识,哈。

IMG20180716095429.jpg
            (俺家的VEGA G2大特写)
IMG20180716095251.jpg
(高价HIFI器材在屌丝发烧友家里的使用方式...)

正文
我对声韵VEGA G2解码器的评测与“解码器”相关的认识
       先谈谈我个人以前对“解码器”相关的初级认识吧。
       我的第一台台式解码器(也是台“一体机”),是马兰士的HD DAC1:很高兴直到今天,还能在部分烧友口中零星的提到这台机器。而到现在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一台“素质”不错且颇具“音乐性”的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而这之后我的解码器“更新换代”的结果,却是购入了以“高素质”见称的声韵VEGA一代:这种“听音观”上不延续的选择,是为什么呢?

       那时的我认为,在台式解码器方面,“素质”与“音乐性”均要兼具,是个很难达成的目标。所以对于低、中端(及价格上)解码器的“最终表现”选择上,“素质”与“音乐性”哪个为主?
       比如就像我提到的马兰士HD DAC 1。尽管这台“一体机”在“素质”方面一般般,但是除了功能应用丰富和使用性出色外,独特的“马味”也使得这台解码器,在对音乐表现及与周边器材的搭配等方面,能给予HIFI发烧友们美妙的聆听体验和更多选择。由此我认为,一般来说,也只有这种HIFI“大厂”或者说是“老厂”:即使它们的低、中端HIFI器材,“素质”方面也就中规中矩,但“音乐性”方面成熟、卓越的表现,则是这些HIFI器材的最大“卖点”。

       但回到现实,很多的低、中端的解码器,在上面所提到的“素质”方面上,却是各种“短颈”非常的多:往往在追求纸面数据“突出”的外表下,实际的“素质”表现却是参差不齐,或是靠故意乃至不合理的“调味”所营造出的“音乐性”来作为卖点等等。对于这些“乱象”,即使是对此知之甚少,且对“台式HIFI器材”各方面都懵懵懂懂的我,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我还是最终确定了以“素质”方面为主的“听音观”历练路线和器材选择。而那时,我是在咨询网络烧友的意见(“白开水声音”、“没有音乐味”等等…),以及去实体店试听(麻烦人家店员和我一起等开机后1个多小时才能进的“高精度模式”…)等这些方式去考察VEGA一代这台机器的。当然最终,我也选择了VEGA一代作为我后续“更新换代”的台式解码器。

       所以,把前面所说的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在台式HIFI器材方面,当时的我资历浅薄且知之甚少(当然现在也没进步多少…)。而且对低、中端的解码器在“素质”与“音乐性”之间均不可兼得(结合我对台式HIFI器材的“缺乏认识”)的问题下,我最终选择了“素质”作为我HIFI之路中历练的一个重要过程。直到VEGA G2的出现与我台式HIFI发烧的又一轮“入坑”。

      仅从技术理论、数据指标、制作工艺等这些方面上看,VEGA G2都是大幅超越VEGA一代的。而我在购入了解决耳机推力与“改进听音观”方面的耳放后,解码器“更新换代”的选择上,则也是优先侧重考虑符合我目前“听音观”的器材了。

      但实际上,在去年年底举办的一次对刚面世不久的声韵VEGA G2的试听会上,尽管试听方用来搭配进行演示的器材,有这家厂商同样新推出的ARIESG2流媒体播放器;音源前端、电源、线材等之类也是试听方提供的用来搭配其他高价解码器(当然比VEGA G2贵很多,贵到价格翻倍)的高价货。但那时的VEGA G2解码器,给我的“第一耳朵”感觉,是“素质”与“音乐性”互相之间融合的“参差不齐”:这是我在同样的电源、线材搭配下的其他高价解码器与VEGA G2对比后的结论。而那时我贫瘠的发烧阅历与理念认识,对此只能是无法理解与不知所措了。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折腾”。而也正是这次“折腾”,使我对VEGA G2,乃至对“解码器”相关的认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
      于是,借好友的VEGA G2搬进自宅(感谢好友的慷慨,更钦佩我自己这不知有多厚的脸皮…),配上我自己的音源前端、电源及线材,在经过数日的反复聆听后,总算让我对VEGA G2这台解码器有了大概的初级认识。
对比VEGA一代,VEGA G2在声音的“密度”方面提升了很多;“三频”方面的“泛音”及延伸表现等也更加出众。而对音源(数字文件及前端器材)的反映,也是惊人的提升:除了众说纷纭的“背景黑”外,对声音细节的处理与表现也是更加的精细和出色。配合当时我那刚买不久的“头顶人民币的胆放”,VEGA G2的表现,在对比VEGA一代及当时我的初级认识里,简直是惊为天人了。
      当然,我前面也反复提到,我个人的观点与认识,终究是狭隘贫瘠的。所以带着VEGA G2拉出去“溜溜”,与其他HIFI发烧友(这其中有“老烧”,也有业界人士)的解码器“比划比划”,也听听他们的感想和意见:我觉得这是检验VEGA G2这台解码器“实力”的最好方法了。

那下面,就说说我对VRGA G2这台解码器满世界“PK”后的结论和我的“新认识”吧。
(一)
      对比对象:被称为“HI-END”级别的,价值人民币10万元左右的国外R2R架构解码器(以下就简称“10万级R2R解码器”吧)。音源前端、电源及线材等搭配方面两者均相同。
      对比结果:
      在电源方面,尝试的器材设备有普通民用排插(就是公牛…)、价值数百元的普通HIFI排插、价值数万的再生电源等。在这些条件下的对比中:

     (1)在均为再生电源的条件下,VEGA G2的声场、“三频”等这些类别的“素质”方面表现,是直追10万级R2R解码器的同类“素质”方面表现的:非常的接近。在没有长期聆听这个HI-END级R2R解码器的前提下,我个人无法“盲听”出这两台解码器在上面提到的“素质”类别上的差异。
     (2)而均为低价排插的条件下,结果则反之:VEGA G2在前面所说的那些类别的“素质”方面,出现了比对手更“劣势”的表现…当然,也要算上那台10万级R2R解码器的电源是“分体”的影响。

线材方面,在不同价位线材的对比测试下,VEGA G2的表现,达到了10万级R2R解码器“在搭配不同价格与材质、构造的线材时,有着明显不同的声音表现”的这个特性。而这个特性,我想也是诸多HIFI发烧友口中所称的“敏感”:高价HIFI器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吧。

      所以,第一个新认识,就是:VEGA G2有着高价HI-END级别的基本素质及指标表现。但需要更加优质的电源及线材搭配。而我个人感觉,尤其在对“电”的需求方面,对VEGA G2的发挥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在音源方面,音源前端:PC直插/数播前端/2万元左右CD机转盘等。音源前端、电源及线材等搭配方面两者均相同.在这些条件下的对比中:
     (1)在比较对声音“细节”的处理与表现方面,VEGA G2与这台10万级R2R解码器出现了差距:主要是在对音乐“细节”方面上的“还原”程度与体现上,这台10万级R2R解码器,以自身结构的优势和厂商及制作者技术实力的结合,对比VEGA G2,展现出了真正“HI-END”的优势。即:声音细节更加丰富(丢失的更少),更能表现出声音细节的细微变化。
     (2)在对音乐表现的处理方面,包括VEGA G2的各个“滤波器模式”,除了前面提到的“背景黑”外,VEGA G2非常忠实的体现出了音乐文件的质量,以及考验对音源前端“音乐表现”上的能力:音乐数字文件与音源前端的优、劣点被忠实的表现出来,乃至放大:比如音源前端的低频没下潜,VEGA G2出来的低频更没下潜;音源前端的高频“冷薄刺耳”,那VEGA G2出来的高频能更让人“痛苦不堪”…而10万级R2R解码器在此方面,是结合厂商自身技术与对“音乐性”的理解,在听感上给人以更加柔和、悦耳的听感体验。

所以第二个新认识:VEGA G2这台解码器在对音乐的表现方面,仍然着重于对音乐文件及前端音源的素质处理与揭示能力。而在对音乐“细节”的“还原”程度、细微表现以及“音乐性”等方面,VEGA G2对比高价HI-END级的解码器,仍有劣势。
(二)
      对比器材:价值数万元不等的其他西格码架构的国产台式解码器,它们的官方价格对比VEGA G2的官方价格低1万—3万左右。音源、电源及线材搭配等方面均相同。

      对比结果:
      除了像声场、“三频”表现等这些“素质”类别的不同差距外,VEGA G2在对比前面那台10万级R2R解码器的音乐“细节”表现方面的劣势,到了对比这些国产“对手”时的结果,则是反过来的,而且是“巨大”的:原来看那些评价这些国产解码器时的词汇,诸如“干净”、“细腻”、“清新”、“顺滑”等等的表现与形容词汇,在与VEGA G2的音乐“细节”表现对比后,得到的真相,其实都是“缺失细节”!各个频段的、各个层次的…这里还不提“干、冷、薄”的弊病,仅在对声音“细节”的“还原”程度与处理方面上,VEGAG2的表现,对比以上这些国产解码器,都要更加丰富和细腻:我个人认为,仅仅在这方面的表现,就足以让VEGA G2的“实力”在目前的国产诸多解码器中“出类拔萃”了。

      所以第三个新认识:对于西格码架构的解码器,在数模转换中与对音乐“细节”的处理与表现上,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VEGA G2在此方面确实也是狠下了功夫的。但与HI-END级别的解码器材比起来,仍需努力的奋进前行。

小结
      结合上面的三个“新认识”(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发烧友及业界人士对我的指导与帮助),这里对VEGA G2这个解码器(仅解码器本体,未配合厂家其他的器材搭配)进行一下我个人历经“新认识”后对VEGA G2的小结:
      VEGA G2是一个以体现音源前端素质和音乐文件素质为重点的解码器。这台解码器在对声音“素质”的部分表现上,已经迈向HI-END的门槛。另外这款解码器在对周边器材的搭配上,也体现出了HI-END器材“敏感”、“受影响大”等特点。

      而缺点,是除了在对声音“细节”的“还原”程度、丢失处理及表现等方面上仍有局限外,VEGA G2的思路,仍然是以“对音源及音乐文件的素质性处理”为主。而HI-END器材的基础,虽然也正是如此。但除了更加出色、更加丰富的“细节”上的“还原”外,在“音乐性”方面,对比各个顶级HIFI器材厂商的“音乐性”来讲,VEGA G2也考验着HIFI烧友们的听感阅历与认知水平。


      这也就解释了我前面在初听VEGA G2时,将它与其他高价解码器的表现对比后产生的“无法理解与不知所措”感受了。高价,尤其是HI-END级的解码器,在对声音“细节”的“还原”程度与表现上,是完全对得起它们自身的定价的。而这些也是低、中端解码器最重要的“命门”:尽管在某些“素质”类别的表现方面(比如VEGA一代的“高精度模式”和我前面提到的VEGA G2的某些“素质”方面的表现)及“音乐性”方面(比如那个在烧友口中“超具性价比”的YGG解码器)能够“抗衡”一下那些HI-END级别的解码器。但极高的“素质”表现与出色的“音乐性”这两者兼具,只不过是HI-END器材中所具备的最基础的属性而已…

      另外,声韵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着重对HIFI“数播”方面的技术与应用发展。包括VEGA G2及前面提到的ARIES G2流媒体播放器的配套等等。而我本人,也有幸聆听并对比过声韵这套器材与其他几个HIFI业界内同样很有知名度与建树的数播器材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声韵这套数播器材,无论是“性价比”还是“声音表现”方面都是很出众的,包括界面操作的改进也是越来越完善等等。

      而下面,再提几个我个人对VEGAG2的不满之处:

     (1)“耳机孔”问题
      这个问题不要说当着诸位读者,就是面对经销商、厂商时,我也坚持这个看法:“耳机孔”的设计,是个败笔设计。对于“为了海外市场喜欢多功能应用的洋烧友服务”、“为了测试前级应用”等等解释说法,我只想说,对于这台机器的制造及理念,像CNC整体复杂的工艺、费尽周折的屏蔽外部干扰、对内部线路、元器件的精加工处理与整合等等…结果却弄出两个耳机口与里面相连:难道是怕使用这解码器的用户买不起耳放吗?好像感觉想学人家“一体机”的方便,但耳机输出却是“白送”的货色…对此,我个人觉得实在是败笔,或者说是“得不偿失”。
     (2)“官方脚钉”问题
      VEGAG2自带了四个悬浮结构的“官方脚钉”,而且是固定装在机器底部的。这个做法怎么说呢,我认为是把“双刃剑”:好处是,对于买不起高价配件器材的穷烧友(说的就是我…),以及是为了“稳定解码器的工作表现”等方面,那这个“官方脚钉”的意图,是好的;而坏处,则在于HIFI发烧友想自己装配其他脚钉器材时,这个“官方脚钉”就是个“障碍”了:是需要冒着损害机身的风险,把这四个“官方脚钉”强制拆下,还是考虑发烧友自配的其他脚钉在高度、布置方面与“官方脚钉”不冲突?…当然,具体如何,还是要看使用者的认识与需求了。

      最后还有几点,首先,就是我个人的“鸡蛋里挑骨头”:对于西格码架构的台式解码器,我听了很多,感觉几乎每个这种架构的解码器,无论什么价位的,都免不了有一种“火气”,或者说是“冲”的感觉:包括VEGA一代与VEGA G2在内。而先前提到的那个10万级R2R解码器就没有这种感觉…不知这是不是“器材架构与技术”不同而产生的现象,还是我这耳朵越发“娇贵”了起来...
      还有一点,就是VEGAG2虽然不用像VEGA一代那样,需要“热机”一定时间后才能使用某些功能(比如VEGA一代的“高精度模式”)。不过无论是我实际的听感,还是与其他HIFI发烧友的交流,结果都认为:VEGA G2在开机后,随着机身的越来越热,声音也会逐渐变得稳定、好听。对于这个方面,虽然厂商官方没有说明及解释,不过发烧友们对HIFI器材“热机观”反映到自己的“听音观”上的认识,可能也是“似有似无”的影响吧…



      注:对以上文章中的部分“形容词”解释一下。
     (1)“背景黑”:我个人认为,这个“背景黑”指的是,VEGA G2对前端音源的各种“干扰”:就是影响“最终听音表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像电磁干扰等)降到最低。这方面与前面所提的“电源”、“线材”所影响的不一样。因为这个“背景黑”是以“揭示”出前端音源与数字文件它们本身的素质为主的,就如同在“漆黑的幕布”下更容易观察物品的“细节”那样。但与前面所说的“细节”表现程度之类等没有关系:只是提供了这块“漆黑黑”的“幕布”而已。

     (2)“细节”:怎么说呢,上面所提的这个“细节”,不是指音乐中那些“难以察觉”的音声表现,不是像什么“现场录音中第几分钟几秒几点方位的一个观众的“难以察觉”的咳嗽声的表现”之类。这个“细节”,指的是HIFI器材(这里当然指解码器)对音乐文件本身的“解析程度”与“细节丰富与丢失程度”相结合,对音乐“细节”整体“还原”程度的表现。
      举个例子(尽管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就好像不同“分辨率”的照片一样,越高分辨率的照片自然越清晰,越能观察到照片上的“更多的细节”;而即使两张同样“分辨率”及同一个拍摄对象的照片,也因为拍摄器材和拍摄者等缘故,会导致诸如“某些部位模糊、缺失细节”等问题及差异。所以换句话说,“HI-END”级别的“拍摄器材”自然是可以很轻松以及更精细(“分辨率”更高嘛)的体现出照片中拍摄对象的“各种细节”的。
      注意:这个“细节”与“摄影器材”对拍摄对象的“拍摄手法”、“审美角度”等方面均无关(所以市面上有些对音乐“细节”表现非常“恐怖”的HI-END器材,却“并不好听”);与“滤镜”选择调教,乃至什么“美颜”功能等方面也无关(这种手机拍摄方面的“把戏”嘛,搬到低、中端解码器上,不就是各种“调音手段”吗…)。而这种“细节”体现到HIFI器材对音乐的表现上面,会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呢,那就请看我下面这段可能会让诸位读者觉得“瞎说八道”乃至“玄学”的体验描述:

      在HI-END级别器材(评测对象为解码器,其他器材搭配也必须给力)与“高素质,信息量丢失极少”的音乐文件的配合下,对弦乐乐器,像小提琴、二胡这类乐器的音乐“细节”表现极其“丰富”的结果,是:可以听出琴弓与琴弦摩擦当中时的表现“强/弱”(演奏者手腕力度的影响)的变化;而据说“细节”表现程度更“恐怖”的器材(我实际没听过,只是与那些老烧与业界人士闲聊),甚至可以听出“琴弓与琴弦”由它们各自凹凸不平的“截面”相互摩擦产生的各个的“锯齿音”的表现与这些“锯齿音”的不同变化:以及能听出连续不断的锯齿音是如何汇聚成悠扬的琴声的…

      是不是有些“玄学”、乃至“扯蛋”?…这不但需要HIFI器材本身的性能表现,更需要周边器材的搭配来配合,也更考验聆听者的耳朵与听音阅历:我也是在很长的时间内跟随真正的“老烧”及业内人士聆听感受,才悟出了这一点点(以及听出来一点点)的“不同”。感受不出来的话,那VEGAG2的“整体表现”就近乎完全可以比肩HI-END器材了:因为聆听者自身无法感受、理解这些“最细微,也是最根本之一”的差距。
      诸位读者朋友们可能要问:那些“老烧”及“业界人士”的耳朵是如何能分辨这些的?是真是假?事实是,当VEGA G2与那些HI-END级别解码在同样的音源前端、电源、线材的搭配下进行比较时,这些人靠什么“一耳朵”就分辨谁是谁?至少我当时(即使现在也差不多…)是分辨不出来谁是谁的:仅从前面所说的什么“声场”、“三频”之类“素质”类别方面的表现来比较,我是猜都没法猜的…直到他们告诉我这其中的“奥妙”,也就是前面那段很“扯”的文字描述…

      这里还得说一下,如果诸位读者朋友们认为,像这种“细节”之类的表现,与音乐文件的“不同年代的录制技术与录音器材限制”有很大影响的话,那我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只要不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以及各种“不良因素”导致的瑕疵、“破损”程度很高的音乐文件(无论什么格式及载体,而且必须保证音乐文件质量:即保证“信息量”的“最少损失”),那请试试HI-END级HIFI器材对它们的表现吧。我相信诸位肯定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体会…
     (3)“音乐性”:这里留个“小悬念”,在下面我的“瞎说八说”里会提及,请诸位读者继续耐着性子往下看吧…

最后
我对“HIFI”的浅显认识与瞎说八道
      终于到最后啦,又是本人传统的“瞎说八道”环节了。而以下谈到的,则是我个人的HIFI发烧经历,结合我向发烧友与业界人士学习、交流所得后总结而成的我现今对“HIFI”的浅显认识。所以能坚持看到这里诸位读者朋友们,如果您认为上面那些文章内容本身都是“瞎说八道”的话,那希望您能再接再厉,继续看我还能怎样恬不知耻的继续胡诌下去;如果您认为前面那些文章内容部分有点道理,甚至全都有道理的话(呵呵,我是不相信有这种人的…),也请您放下自己的思考与逻辑认识,放松放松,以消遣的心态,乐乐呵呵的看看以下内容吧。
   “HIFI”的最终本意,不过就是通过HIFI器材设备(这里指整套HIFI系统器材的集成),表现“与录制的现场音乐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但这里请记住:
     (1)声音录制现场中的音乐器材、人声等“音源”本身的好与坏,与HIFI器材、系统与理念无关:因为HIFI器材只是相当于“现场音乐”的“媒介”、“搬运工”而已;
     (2) HIFI发烧友及HIFI器材使用者对“音乐欣赏”方面的“听音观”,还是请你们去遵照“现场”去参考、欣赏和历练(这里不谈“电音”等非现场音乐类型),原因嘛,请接下看第二段:
      接上面第一段的最后,原因就是:HIFI器材设备自身的“局限”、“缺陷”,导致HIFI本身的理念无法“最终完美”:就是无法百分之百、完完全全的“还原”出真实的“现场声音”。
      HIFI器材设备自身的“局限”、“缺陷”有很多:
     (1)不同类型音乐(包括不同乐器“级别”的差异,比如:1万元的现代商品级小提琴与1亿元的几百年历史“文物”级小提琴,它们哪个声音“正确”?)、不同“发音频率”的乐器、人声等等不同的“差异/需求”,导致HIFI器材无法去“全能”应付。所以如今,连HIFI网络论坛上那些求助“如何选购HIFI器材”的“初烧”,都在帖子里标注:“求推荐适合XXX类型音乐的HIFI器材”、“本人主听XXX类、XXXX类音乐,求推荐适合的HIFI器材”之类了。
     (2)像录制现场音乐时录制器材设备本身的“局限”、后期制作“音染”等影响等。对于这方面,成熟的HIFI发烧友的追求,倒也与那些“现场观众”一样“异曲同工”:一个费尽周折的挑“现场录制音乐”精品;一个费尽周折的追“实际现场表现”精品…
     (3)像HIFI器材本身的“电子器材”效应影响,比如“模拟味”、“石机味/胆机味”等等。这方面,请问问那些专门听“现场”的观众,有像“这个乐队演奏的整体效果颇具“电子器材的模拟味””、“那个指挥使得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表现出了“浓浓的胆机韵味””等这些评价吗?
     (4)HIFI器材“自身技术”形成的“非现场音乐表现”。这方面,就有我前不久在HIFI论坛里发的讨论HIFIMAN那两个“静电耳放”的帖子中,对“静电耳机系统”声音表现的优劣及我个人的观点看法,没看过那帖子的读者可以去翻翻…
      但并不能说“HIFI发烧”就没有意义。尽管HIFI发烧友们,欣赏的是“不完全、不完美”的“现场声音重放”。但是对于音乐的喜爱,并不比那些专门听现场的自称“真正的音乐爱好者”的观众“逊色”和没有追求:只能说与现场观众相比,HIFI发烧友在对“声音表现”的追求方面,因为以上提到的各种HIFI器材的“问题”,而有些“不一样”。
      拿实际来说,HIFI发烧友在聆听HIFI器材发出的“现场重放声音”时,第一个反应,应该是对声音“音色”方面的表现进行“拟不拟真”的评价。比如小提琴的“发音频率”及各种“音质特色属性”的表现。从HIFI的理念、技术发展,到“以价论声”的不同级别HIFI器材表现来说:越是HI-END级别的HIFI器材,越是对像前面“小提琴”的音色与各种音质特色属性等,拥有着更加的“拟真”表现与越高的“还原程度”。

      但前面也说了HIFI器材设备自身的“局限”、“缺陷”等等原因,那这些“原因”对“小提琴”的“拟真表现”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呢?而这点,也正是导致HIFI器材“以声论价”的重要点之一,那就是:“拟真程度”的“表现范围”:比如有些HIFI器材(不一定是HI-END级)会使小提琴的“原本”的高频泛音变长;有些HIFI器材会使小提琴的“原本”的低频更加下潜等等:这些变化,有些是HIFI器材的制作者及厂商,按照自己的“音乐认识与喜好”特意调制(比如前面提到的我那第一台“一体机”的“音乐性”);有些则与HIFI器材本身技术、器材性能(包括前面所提的“电子器材的效应影响”)导致的“局限”、“缺陷”等有关。而这些,就是前面文章所提的:HIFI器材自身“音乐性”的解释了。但是,只要在这个“拟真程度”的“表现范围”之内(最基本的是能听出是“小提琴”的音色嘛),则对于市面上无论什么价位、技术的HIFI器材所对小提琴声音表现的各种“不同变化”而言,就都是合理的、可接受的。
      那,什么样的“变化”是不合理、不应该接受的呢?那就是“小提琴变成了二胡的声音”:除非HIFI发烧友就喜欢这么干、这么听、这么折腾。比如像前段时间那个“Yanny/laurel”之争…

      HIFI发烧友是人,所以在诸位“人”的听音喜好、听音阅历与认识、乃至每个人自己的耳膜厚度及感应声音频率的程度等等不同条件下,结合HIFI发烧友自己对于不同的HIFI器材“现场声音重放”的表现认识与需求,使得每个HIFI发烧友,都有着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听音观”与认识:尤其建立在前面所提的HIFI器材及“理念”本身的各种“问题”上,这些“听音观”与认识也“越来越复杂”:

   “昂贵的耳放/耳机+手机级别的“解码器材”搭配也可以啊,而且我也听不出差价数十倍、数百倍的解码及音源器材有啥区别,与我一样这么认为的发烧友也有很多呢”;

   “HIFI器材这东西,就是各种电子元器件堆积而已嘛!如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那么成熟,所以无论什么价格的HIFI器材,本质就是不同的解码芯片啊电容电阻啊等等的区别罢了…所以啊,那些贵价的HI-END器材,除了堆“好料”的成本价值外,玩的就是“调音”、“味道”等蒙傻子的把戏而已…”;

   “我觉得解码本身就应该没有什么“味道”的啊,尤其现在技术导致的解码器的“失真”都很低(我很相信“官方纸面数据”的),那解码器的“味道”,是件非常奇怪、“故意”、“不合理”的事情。”

   “我只喜欢XXX架构、XXX特性的XXX类器材,因为这类器材对音乐的XXX方面表现的XXXXXXXXXX,所以XXX类器材最高!其他的都是垃圾!”

   “我选购和评价XXX类HIFI器材的诀窍,是只看XXXX指标、XXXXX数据表现,哈哈,这就跟玩中国股票似的,看准“命门”下手,绝对没错!

   “XXX牌的HIFI器材没有用什么XXXX级别的电子元器件,但是我觉得在声音方面,尤其XXXXXXX方面的表现,吊打比这个XXX牌HIFI器材贵好几倍的同类高价器材!所以这才是真正的2000吊打20000!、200000!、2000000!

   “XXX牌子XXX型号的HIFI器材怎么能用XXXXXX技术呢?这XXXXXX技术用在其他那个XXXX品牌的HIFI器材上,声音表现的是XXXXXX,但这XXX牌子这个XXX型号居然就用了XXXXXX技术,声音表现还XXXXXXXXXXXXXXXXXXXXX,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HIFI器材的XXX配件方面,与其说是“玄学”,我看啊,根本就是蒙傻子、诈骗钱的!反正多贵的这类XXX配件,我听了那么多都没感到什么“变化”!花大钱买这些的,脑子里要进了什么东西才能这么蠢这么傻啊,哈哈哈哈哈哈…

   “我买这个HIFI器材的原因,是因为我花钱买我喜欢的声音表现!与“现场真实的声音”有个屁关系!?我自己喜欢不就得了!?我就喜欢把那些不好听的现场录制声音折腾到好听了咋地!?我就乐意“小提琴声音变二胡”咋地!?HIFI器材不就是电子产品嘛,产品必须卖的越多,越为消费者喜欢才叫成功!是不是!?所以HIFI不就是“私人化体验”嘛,烧HIFI的那么多烧友不都各有不同的口味喜好和“听音观”嘛,这个好像在业界内谁都承认吧,你还想“一统江湖”咋的!?不都是玩嘛!?…

      (以下略、因为可举的例子太多了…)

      以上这些认识,我敢说,就是HIFI圈内的专业人士,肯定也要配上一大堆包含专业技术词汇的文字,还得贴上各种电子电气数字等知识,然后HIFI相关网络论坛上发帖子来予以解释。然后呢,帖子里的回帖也同样一大堆包含专业技术词汇的文字,贴上各种电子电气数字等知识,目的呢,就一个字:怼!然后嘛…呀,混HIIF相关网络论坛的HIFI发烧友们应该对此见过很多吧…
      反正我前面说了那么多HIFI“源头”方面的问题了。说实话,我要真有专业人士那些能耐,我反正是不躺这浑水的。有那闲心那能力,我也按照HIFI发烧友的这些“认识”,然后网上众筹资金啊,开“科普”啊,办“对比”啊,甚至“义正词严”的“放刁撒泼”,忽悠HIFI发烧友购买他们“理想”中的(让我赚钱的!)HIFI器材:赚钱才是王道!HIFI嘛,反正就跟市面上“正宗”这俩字一样:国家重点保护的东西用,路边小摊的东西也用,而我就用不得了?呵呵呵…

      那如果有人问我,前面的上面认识,到底是对是错,并且如何分析呢?

      我的答案嘛,就是:在“多学习,多交流”的前提下,自己“折腾”去吧!:折腾的“路线与方向”对了,“认识”的越深,那请一直坚持下去,您能最终领悟到HIFI的“美好真谛”;折腾的“路线与方向”歪了、“认识”上还“吊儿郎当”,那别说“HIFI的美好真谛”了,您一生的HIFI发烧之路,就一直“陷阱里原地打转”、“被牵着鼻子”沿着歪路走下去呗…


      对于前面所提的HIFI发烧的“路线与方向”、“美好真谛”等等,我想看过前面那么一大堆“废话”的诸位读者朋友们,心理应该有个“谱”了吧。其实,无论心理有没有“谱”,无论搞不搞的懂诸多HIFI相关的“理论”乃至“玄学”等等问题,在这里,我仍然希望诸位读者朋友们,尤其是HIFI发烧友们,大家能深刻体会人类对于“声音”的执着追求,对于“技术”的艰苦努力,对于“音乐”的热衷喜爱,更不要辜负对自己精力与热爱的付出。  
      就像我,今年上半年,砸锅卖铁一样的投入了近7万元人民币,结果现在我的HIFI系统仍在不断调整:未来的音源前端、CD转盘、电源处理器材等等还要挑、还要买…然而这点钱,在那些烧顶级HIFI器材的发烧友手里,却都买不了过几根高级的HIFI线材…HIFI这“玩意”烧深了,真不是普通工薪族能烧的起的啊!我现在也是精力与财力均精疲力竭了,以后我的HIFI器材更新计划,也只能慢慢的攒钱并以半年、一年的时间单位更新了…
      可是能怎么办?HIFI真正的“好声音”未免是要用钱堆出来的。但尽管HIFI的载体,不过就是那些“以声论价”电子器材消费品,而欣赏HIFI“美好真谛”的本质,却还是真正的“好现场”。还是无论HIFI发烧友们,还是“音乐爱好者”们所追求的“音乐”…宛如当我看到网络聊天群里那些“HIFI大佬”:他们几十万甚至更贵的HIFI器材在手,却还是照样满世界追着优秀的“现场”跑…恐怕,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吧。
      是的,无论是“现场”还行“重放”,对于音乐的热爱,我相信HIFI发烧友,也都是那些“音乐爱好者”中的一员,他们当中:有为音乐付出生命的音乐家,也有一天不听音乐跳舞就难受的老头老太太;有为了HIFI器材与技术呕心沥血的业界人士,也有混淆视听、唯利是图的“KOL”与奸商…

      最后,衷心感谢能看到这里的诸位读者朋友们,对于本文的各种又臭又长的“瞎说八道”言论,还能捏着鼻子看下去…不过对于我来说,在这么一个不能“瞎说八道”而只能“瞎说八道”的时代里,我的“瞎说八道”,希望能对诸位读者朋友们有点“瞎说八道”方面的帮助吧:毕竟,我终究是以HIFI发烧友的身份“瞎说八道”的呢…

点评

fae
这里先说一下有关避震脚钉,后面开贴配合图片详细说明。 G2系列的减振脚钉是一个特别设计,和G2产品的配重有关。因为产品内部有变压器,有电路板并且布在不同的位置,所以产品的重心并不在机壳的正中间,这对于对..   发表于 2018-7-18 12:36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钱 +599 收起 理由
激光鼠 + 2 + 599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jasper2000 发表于 2018-7-16 13:32:05
感谢分享,不知道楼主听过G1没有?希望得到一些G1的信息
gebegebe 发表于 2018-7-16 13:41:54
好,顶,赞。
Maxpo迈鹏 发表于 2018-7-16 16:28:09
顶一下
系统发生学 发表于 2018-7-16 18:14:52
10w r2r ,细节表情/表现力丰富(好像一般r2r听下来都是这优点),国外,分体电源,怕是emmmm。。。

点评

totaldac duo or six  发表于 2018-7-16 21:46
amex 发表于 2018-7-16 18:56:23
我比较好奇为啥LZ不稍微改善下自己膝盖的体验……
这么顶着膝盖用电脑不难受吗

点评

amex 一下子就看到了关键所在,嘿嘿,呵呵,哈哈。  发表于 2018-7-17 00:03
抽屉拉出来可以放键盘......  发表于 2018-7-16 20:52
DXDXDX 发表于 2018-7-16 19:38:49
本帖最后由 DXDXDX 于 2018-7-16 19:45 编辑

同vg2用户,反驳三点,一:某r2r解码的柔和优美不一定是好事 二:vg2的耳机口能让一票耳放自觉,包括好几个两万的,感觉现在的耳放都快忘了什么是耳放的本职工作   三 脚钉从来都是机器的一部分,如果设计者是认真考虑进去的,就根本不应该去换,高端更是如此

点评

一句话总结:就是g2巨硬!  发表于 2018-7-16 22:18
Evangelion 发表于 2018-7-16 20:13:25
10W的进口R2R,能想到的只有一个牌子一个型号~~~

私以为,信息量是本质的HIFI素质问题

脚钉不是问题啦,这是完成度高的表现

VG2……买不起啊
wzchen 发表于 2018-7-16 20:13:59
本帖最后由 wzchen 于 2018-7-16 20:18 编辑

只有素质,没有韵味还不能算Hiend器材,是不是Hiend器材,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是否大量采用了hiend元器件,对于什么是hiend元器件,甚至是更高等级Top end级别元器件,晶艺音响网页http://www.jyaudio.cn/ResistorTesting.htm有电阻电容等级的介绍,个人觉得很有参考作用。另外,不管卖多高的价格,用国产元器件的器材肯定是到不了Hiend级别的。
ThrashDeath 发表于 2018-7-16 20:51:41
建议楼主还是把现用的架子撤掉,都花这么多钱买器材了,一千来块买个桌子,甚至几百块都行,看起来用起来都舒服一点......
yunweizero 发表于 2018-7-16 20:59: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qpwu2011 发表于 2018-7-16 21:38:32
写这么长的文章,还是简明扼要地说清楚就可了。不管国内,还是外国数播设备,我认为仍在发展中。投放多些资金开发产品的,可能就更容易接近模拟声音罢了。如果认为凑够一笔钱买套顶级数播设备玩过世,那就大错特错,没三五年,你的设备又过时了。故此,就着G2系列十多万一套而言,那不是我们国内普通人玩的。至于G1系列,那就看看吧,也可以与外国产品比一比性价比。

点评

现在十万不到吧,4万+4万  发表于 2018-7-16 21:43
nfzdt 发表于 2018-7-16 21:38:46
楼主是真正的hifi爱好者和实践者,非常用心,也相对理性和客观,比起论坛一些键盘侠胡言乱语指点江山的大师确实值得大大的赞一个
subdeath666 发表于 2018-7-16 21:42:46
十万级分体R2R解码不就是totaldac six么
antisci 发表于 2018-7-16 21:44:07
yunweizero 发表于 2018-7-16 20:59
还有吹VEGA的,还不如买个终结者,呵呵哒,反正对声韵的沙雕营销模式敬谢不敏,1万的声音吹到3万,辛苦楼主 ...

终结者也在关注中,请问有体验或者对比吗?

点评

可以进g2普通群了解下,群里最少有3个人同时拥有过终结者和vg2  发表于 2018-7-17 10:04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3-28 20:39 , Processed in 0.088610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