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标题: 那位可以介绍一下埃尔加大协 [打印本页]

作者: zhaochch    时间: 2004-5-26 22:34
标题: 那位可以介绍一下埃尔加大协
网友elgargui向我推荐这首曲子,并且认为杜普蕾的版本最佳,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作者: iLLogiCo    时间: 2004-5-27 01:06
埃尔加的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格调略带忧伤
这反映了作者1914-1918年这段时间的思想状态
就如他自己所说:“一切美好,纯洁,温馨的事情都已远去——永不复返”
作者: 老军医    时间: 2004-5-27 08:42
(转贴)
说起埃尔加这首波澜起伏、充满怀旧情调的大提琴协奏曲,人们总免不了把它和杜普蕾联系在一起。杜普蕾,这位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大提琴家,她十年短暂而又辉煌的演奏生涯使无数乐迷倾倒,她的生活和悲剧性的命运也引起无数人的关注。

1999年1月下旬,以杜普蕾的感情生活为题材的电影(杜普蕾姐妹)(又名“杰基和希拉”,港台地区译作“狂恋大提琴”),在英国上映后引起了古典音乐界人士强烈反响。(杜普蕾姐妹)中的杜普蕾不再是人们心目中那位温文尔雅的少女,而被塑造成一个自私、任性、放纵的形象。影片中所描述的她对姐姐、姐夫的古怪要求、以及三人之间的莫名的暖昧关系尤其让她的崇拜者不能接受。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梧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呢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

《杜普蕾姐妹》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希拉里和杰基姐妹小时候形影不离,一起分享着音乐的快乐。姐姐希拉里先成为当地有名的音乐家,接着九岁的杰基以超人的大提琴才华引起了人们的瞩目,姐妹之间似乎总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她们心里也都潜藏着对童年时期亲密无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姐妹长大后,各奔前程。当希拉里宜布要与年轻的指挥家基弗尔结婚的时候,杰基也宣布要与天才的钢琴家巴伦波依姆结为夫妇。人们赞颂着杰基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但她渐渐感觉到自己在发生着变化——经常感到疲倦,甚至失去知觉。一天,她怀着爱的渴望,突然来到希拉里和基弗尔的住所,她提出了很多任性的要求,姐姐无奈只好顺从,但实际上仍然不能使杰基解怀,她满怀着失望。在回家后的音乐会上,她的手指失去了知觉,她能听到音乐,却无法演奏……

《杜普蕾姐妹》是根据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和哥哥皮亚斯撰写的《家中的天才》一书改编的。该片导演安纳德·塔克说:“杜普蕾是许多人心中的偶像,但她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能在大提琴上奏出美妙乐曲的漂亮女孩。她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她的音乐才包容了更多的东西——不仅有欢乐和激情,还有痛苦、恐惧和失落。这正是她作为音乐家的伟大之处。我们在电影中力求塑造出真实的杜普蕾形象。”不过,一般观众仍然觉得此片有揭破隐私的嫌疑,影片无视杜普蕾对艺术的强烈追求,过分强调艺术以及演奏会生涯对杜普蕾个人生活的侵扰,这些当然都使许多观众失望。不过,影片倒也颇具情感刻画力,描绘了艺术家对普通日常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困窘,片尾对杜普蕾病情的描绘,也令人动容,使人不禁为杜普蕾的悲剧命运洒下痛惜的眼泪。

杜普蕾于1945年生于英国。她生长在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家庭,在三岁的时候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吵着想要那样的乐器。在她四岁的生日,她得到了这样的礼物,而且是成人用的大提琴。以她的年纪与个头,她居然拉起来毫无困难!五岁就被送去伦敦的大提琴学校跟随老师学琴。七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十岁的时候,得到苏吉亚奖,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大指挥家巴比罗利爵士,后来巴比罗利和杜普蕾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巴比罗利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指挥家,早年还是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所以他有时也会对杜普蕾的演奏提出一些意见。

得奖之后,她就开始到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跟普利斯学琴。普利斯记得在她十三岁时,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说下星期要开始学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随想曲,没想到第四天之后,她就来告诉普利斯,她说她已经把埃尔加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背下来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难的随想曲也背出来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她几乎把它们演奏得无懈可击!当然,学习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她在十五岁那一年,获得了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的皇后大奖,这是专门为三十岁以内的年轻音乐家所设置的。

大提琴的几位巨匠,如卡萨尔斯、托特里耶还有罗斯特罗波维奇,都曾指导过她,不过她总认为普利斯是她真正的老师,对老师的忠诚都减少过。

十六岁那年(1961),她于威格莫尔大厅举行首次独奏会,音乐会前几天票就已经完全售完,大家都急于想听一听年轻的大提琴家表现如何,这无疑是一个严酷的考验!然而,她顺利完成了,并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从此她声名大噪,开始她正式的演奏生涯,与英国的主要乐团及著名指挥合作演出。

二十岁那年(1965)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她在纽约的首次公演,演奏曲目是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由BBC交响乐团协奏,多拉第指挥,她成功地彻底征服了美国听众!从此世界各地都热切希望她能去当地演出。1967年中东战争之后,她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籍钢琴家巴伦波依姆结婚(目前巴伦波依姆以指挥闻名),有一段时间,她和巴伦波依姆以及小提琴家祖克曼三人时常一起搭档演出,评论界均是赞誉有加。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疾病来袭,最初检查结果是皮肤癌,但其实是一种nU“多重性硬化”的怪病,使得她的四肢都出现僵化症状,对于一个提琴演奏家来说,这真是一个严酷的打击,对她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她为了跟病魔奋斗,不得不停止音乐会的演奏,甚至曾经六个月都没有碰过大提琴。1973年她在伦敦最后一场演奏会,由梅塔指挥新爱乐乐团,演奏的曲目也是英国人最爱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当许多乐迷得知她身患绝症时,都不禁失声痛哭。

在她短暂而辉煌的音乐生涯中,她总共录制了十五张唱片。生病之后,她无法再继续她的音乐演奏生涯。所以她转为指导学生及在电视上举行示范教学,在她最后一张录制的唱片中,居然是在为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担任讲述者。

在1987年10月19日,杜普蕾逝世,享年四十二岁。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杜普蕾演绎的经典曲目当然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但她演奏艺术的范围其实非常广阔,自海顿以来的大提琴曲目,她都有所涉猎,且成绩斐然。她演奏的特点在于对作品内在情感的真实把握,在她最为精彩的演奏中,她对作品的诠释散发出一种激情慷慨又饱含悲凉的气质,她极大地体现了大提琴这一乐器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杜普蕾的演奏技巧非常全面,音色变化多彩,其大提琴的音质尤其令人称道,醇美浓郁,情感诉及力很强,这一切配合着她对作品的直觉把握,使得她的演奏尤其自然畅达,富有歌咏性的浪漫魅力。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1919年的产物,也是埃尔加最后一部大型作品,这部协奏曲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紧凑、简练带有幻灭的性质,这部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作品,仿佛是在怀念往昔英帝国的辉煌,但其中的个人风味又相当浓郁,优雅旋律绕梁三日。其以抒情风味开端的旋律之美,在尤其喜爱长式乐句的埃尔加作品中亦属罕见。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实际上足可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必传之作,现在它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牢不可破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埃尔加对管弦乐队的深刻洞察在此曲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使用了配制整齐的大型乐队,但所写的协奏声部却极其精简,这使得独奏大提琴相对来说容易突出。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开头是一个平静、悠长的曲调,仿佛是秋雾和落叶的音乐,然后大提琴进人演奏一个踌躇的、沉思性的主题,好象在经历一个甜美的梦境;第二乐章比较活泼,大提琴有许多精巧的变化,第三乐章则是一个浪漫优美的歌谣风格乐章,最后的一个乐章最富有变化,独奏大提琴有华丽的技巧发挥。在这部作品中,埃尔加将整个乐团当作背景来运用,充分突出大提琴音量大的特征,作为一位配器大师,这部作品是展示埃尔加精湛技艺的一个令人难忘的范例。

这个曲目是埃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EMI的这个版本是她对这一曲目的最佳演录;这张唱片上还有一支埃尔加的声乐套曲《海景》,同样由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歌唱家则是英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蓓克。另外,杜普蕾在1970年费城的现场演出录音也极其精彩(由Sony公司发行,编号Sony SK76529),仍然透出她对作品精髓的杰出把握。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4-5-27 11:52
20世纪大提琴界最伟大的领袖人物卡萨尔斯也在三十年代录制过一个著名的唱片版本,记得是塞尔指挥的吧,EMI REFERENCE出过CD再版的。很仓劲兼沧桑的优秀演绎,我觉得一些方面好于DU PRE。当然DU PRE也是很好的演绎。
作者: InitialD    时间: 2004-5-27 12:08
我觉得楼主可以先听听du Pre的演绎,看看喜不喜欢这个调调。
作者: zhaochch    时间: 2004-5-27 12:57
那么,费尔曼拉过这首曲子吗?
作者: ashyer    时间: 2004-5-27 12:59
去NAXO 的网站上听吧,反正历史录音无所谓音效了,mp3就成了。里面有费的很多作品。他和海合作的也有。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4-5-27 13:16
FEUERMANN没录过这个曲子啊。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4-5-27 13:20
哦,问问楼主,有没有听过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因为真正大提琴协奏曲中我认为最优秀的,除了DVORAK外,就只有舒曼和埃尔加。其他一些比如圣桑斯的、海顿的啦,我是认为并非一定要听,除非对大提琴有特别爱好。
此外,贝多芬的5首大提琴奏鸣曲、伯拉姆斯的2首大提琴奏鸣曲,舒泊特的一首“阿佩乔尼”,这些倒是一定要听的,绝对的重量级经典。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4-5-27 13:54
我个人的主观推荐而已,我难道能用枪指着人家强迫人家听?只是强调语气而已。每个人都能在论坛上说出自己的推荐。
至于听历史云云,不明白何意。
作者: ashyer    时间: 2004-5-27 14:06
不要用马甲,有什么话当面说的好,老白你这个ID明摆着是来找茬的
开始我对小白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意,后来小白的所作的一切我觉得已经为他以前做过的那些不恰当的事情做出了歉意和表示了认同,真不明白为什么你们为了对付他要用些如此恶心的举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作者: ashyer    时间: 2004-5-27 14:19
哎,你和小白没有任何过节??但你用这个ID,发了四个帖子,个个都是针对小白的。这还用说什么吗?

现在本来就是敏感的时候,你用老白这个就让人感到不舒服,就象我和你吵的时候,我注册一个老白他爸做马甲,然后再骂你,你说这个ID有问题吗?也没问题。但会让人觉得难过

小人之心这个词用的好啊,过了这么长时间我也看清了很多东西,论坛真的象社会,为了某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这是音乐论坛,我不想污染了这个地方,就象以前我觉得小白在这“卖”刻录是不合适的一样。希望你尊重这个圣洁的地方。谢谢
作者: ramiel    时间: 2004-5-27 14:24
好端端一个帖子又变成了这样,难道就不能有融洽的讨论氛围吗
作者: lirobai    时间: 2004-5-27 14: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4-5-27 16:37
舒曼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很“痛苦”的作品,细心地听,可以听出很多埋藏得很痛苦的呻吟。而慢乐章之真挚动人,也是非常罕见的。版本多不胜数,每个名家都有演绎。
作者: InitialD    时间: 2004-5-27 20:16
哈哈,不要忘记了Bach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哦!
作者: InitialD    时间: 2004-5-27 23:10
不知诸位对马友友的伟大大协全集怎么评价?

作者: InitialD    时间: 2004-5-27 23:15
白版,推荐一个Schumann的大协录音吧,du Pre,Rostropovich, 还是Yo Yo Ma,Misky?
作者: zhaochch    时间: 2004-5-28 10:55
谢谢小白的介绍:)
作者: 小白    时间: 2004-5-28 12:14
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比较欣赏DU PRE和ROSTROPOVICH的演绎吧,相比马友友和MAISKY来说。斯塔克的演绎含蓄内在,激情内敛,也相当好。另外比较钟爱卡萨尔斯60年左右一次音乐节上的演奏录音,非常苍凉内省和痛苦的演绎。这是一首需要全身心感情投入的作品。
作者: InitialD    时间: 2004-5-28 16:28
谢谢。这就着手学习一下。
作者: 修理    时间: 2004-5-29 01:08
王健不是中国人吧(曾经是)。
作者: iLLogiCo    时间: 2004-6-1 09:26
http://www.001.com.cn/forum/audiool/191171.html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
作者:戴平

这张唱片是爱乐者几乎人手一张的名盘。既列入TAS榜,又是企鹅三星带花,也就是说这是难得的演录俱佳的唱片。评说这张唱片的人和文章太多了,但我仍迫不及待地想说上几句,因为我太喜欢这张唱片了。

一般来说,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来说少的可怜。但是在有限的几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里,却有二首我最喜欢的曲子,一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而喜欢埃乐加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此曲目的首选。我曾经听过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在EMI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演唱的“海景”,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唱片的封套,一般来说,几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标志,像DG的黄色,DECCA的蓝色,而“EMI”则是以红色为基调的。但是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为基调的,我想这同样是唱片公司的一种深意蕴含其中。不能忽视的是EMI公司的正价盘,与同一唱片的中价盘,廉价盘,差距非常大,这张唱片曾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过。我曾经把它与杜普蕾的双张精选(中价)及杜普蕾六张全集(廉价)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较过,中价盘和廉价盘的声音差了许多,特别是大提琴温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泽,显得发暗,那些注重录音品质的发烧友,不可不察。因为这张唱片缘故使我喜欢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杜普蕾的传纪片,她和钢琴家勃伦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爱情,令人称羡。显然有文章说,勃伦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二人一起录制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那张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EMI),同样是琴瑟和鸣,抒情之作。还有一张杜普蕾演绎的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几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选。在听了许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后,老实说,她演绎的德沃夏克和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便不能使我满意,与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着距离,我更喜欢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德沃夏克和马友友的海顿。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为了版本比较,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火热生命,青春及过早的消逝。从她1973年患病以后,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岁,而艺术生命才28岁,正是丰华正茂的时期呵!我不能想象如果杜普蕾现在还活着,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白驹过隙,转眼间,杜普蕾离开我们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感觉大提琴界人才凋零,老罗已经老了,马友友接过了杜普蕾的琴,却没有她的精神内涵,麦斯基已经在市场压力下,像是变成了穿着花哨的好莱坞的名星,而女大提琴家除了美女一般的哈诺依演奏的巴洛克,还值得一听,其余的就别提了。令人特感欣慰的是韩国出了一位张汉娜,她的那张柴可夫斯基的罗克克已经在唱片界引起轰动了。让我们等待着,看看她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欣喜。
作者: outlook    时间: 2004-6-1 15:53
也不知道巴伦博依姆跟马友友合作时,看到杜普蕾的琴后是什么心情!?
作者: xs106    时间: 2004-6-1 20:41
杜普雷的的确不错,几乎令人难以相信是出自一位女性之手。不过说到大提琴,我更爱古典时期或是巴洛克时期的一些作品,如海顿、伯克里尼、巴赫的,贝多芬的5首大提琴奏鸣曲也很不错,个人认为大提琴是那种天生为古典乐派服务的乐器。
作者: 老军医    时间: 2004-6-1 23:00
哈哈,看过四把大提琴演奏的METALLICA曲目的DVD没有?
作者: lirobai    时间: 2004-6-2 0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安可欣    时间: 2020-9-3 20:25
小白 发表于 2004-5-27 13:20
哦,问问楼主,有没有听过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因为真正大提琴协奏曲中我认为最优秀的,除了DVORAK外,就只 ...

舒曼大协还是加拿大的内尔索娃权威阐释。




欢迎光临 耳机俱乐部论坛 (https://www.headphoneclu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