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5685|回复: 143

从现场音乐会,理解650(对比600)

[复制链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6 13: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在我系统上听了一个星期的“2000年版”600,对比我前不久买的“2005年版”650,我个人的体会是,在我目前的系统上(G08+RP7,蛇皇ANACONDA VX、魔石V2T、线圣亚玛逊),在古典范围内,纯交响(指无乐器主奏那一类),600略胜出,胜出的主要原因是,600较明亮的高频所带来的铜管的辉煌,600相对薄弱、凝聚、不那么前突的中频以及不那么厚实的低频所带来的更合理、更清晰的空间感,这使得600在我系统上显得纯交响更有气势、层次感更好。在重播这类音乐时,600不及650的是,低频不及650沉稳,当弦乐群组齐奏时,650更密实、浓郁(我听过的古典现场有着比器材更沉稳、更浓郁密实的低频和中频);600不如650松弛。

如果重播的是协奏、室内乐这类音乐,在我系统上,我觉得650胜出,胜出的主要原因是650在厚度上超过600一大截。对比现场或真实乐器,器材在厚度和密度上都难以达到,在厚度和密度上越差得多,其像真度越低。600带原配耳机线,在播小提琴时,高频润泽度略显不够,偏亮的高频,使得小提琴在高把位时,其锐利感比650更明显,在播钢琴时,中高音音符不及650圆润饱满,播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时,中低音区琴箱共鸣不及650丰富。也就是说,播乐器时,600单薄了。

从我听过的古典现场和我自己的听音口味出发,我更喜欢650。

650的毛病是,中低频都有前突现象,结像偏大,尤其是钢琴、低音大提琴在低音区是,这一现象更突出。我的理解是,在耳机中,650有非常好的厚度,但密度欠缺。当我听如下组合时,这一现象的到极大改善:MBL1531+RP7+650;WEISS转盘解码+RP7+650。在这两个组合下,我不觉得650还有明显的厚重、朦、结像偏大等不良现象。

我没有再比我目前系统更高档的系统上听过600,但从我听1531、WEISS的感受看,我对在更高端系统上600能胜出650的说法存疑。在我用WEISS听650时,在场的一音乐、器材烧(以音乐烧为主,一向鄙视耳机)也过来听了一耳朵,随后拿起一本杂志,翻出一张裸体女人照递给我,并说,有骨有肉,即饱满结实、又松弛柔顺。

650、600谁好谁坏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对这两幅耳机,我的观点是,600的主要问题是厚度不够,650的主要问题是密度不够,谁更好更坏,更多的是取决于用家对他们各自优点的认可程度和缺点的容忍程度。

我自己觉得,要推好650,需要比推好600更大的代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6 15: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月,为再买老版650去武汉森之缘耳机店,见森海官方(中文)宣传材料,上面罗列了森海主要耳机适应的音乐类型,在古典栏目,650是三颗星(最高),而600是两颗星。现在我自己听了一周的“2000年版”600后,认同森海的官方说法。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厚度而缺乏密度,声音容易发混发散,有密度而缺乏厚度,声音往往失之于单薄、纤细。对比古典现场,我觉得600在中低频段明显缺乏厚度,在现有厚度情况下,密度尚可。

厚声容易导致声音发混发散,廉价的做法是减厚度和量感,如新版650那样。但器材在厚度上远不及现场的情况下,更高级的做法是提高密度,用密度去充实声音,使之变得凝聚,当然这样做代价会很大。我用RP7+650听过的音源有:飞利浦1000、音乐之旅EMC-1新老两老两款、MBL1531、WEISS、文豪CD3,越往上走的音源,其密度越大。系统密度提高后,原本厚而疏松的声音变结实了,乐器的形体感变好了,音场的空间感出来了,层次更清晰了。系统的声音虽然更厚实,但声音的品质却大幅提升。我在MBL1531和WEISS上听650,就完全没有重、暗、闷、朦、粗壮的感觉,那声音相当精细、高贵,细节丰富。

烧耳机,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一般玩耳机的,也不太可能用大几万的中前段来推一副价值两三千的耳机。因此,玩耳机的,比较难从耳机系统中听到高品质的厚声。我所听过那些二十万以下的箱子系统,在密度和厚度上还不如我的耳机系统(可能有没搭配好的因素)。我相信以中国人目前的经济条件,多数烧友没听过高品质厚声系统,对厚声在感觉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我的中前端推动下,我觉得600至少是在大框架方面被推好了,但650还欠缺点,问题还是出在低频。在播放某些碟片时,我系统的低频其凝聚性还不够。若要找原因,还是系统密度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6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多数时候确实没有明显的沉重感,但当低音大提琴齐奏时,我感觉到的是带有一定份量的沉稳,而这种带有一定份量的沉稳感,是我听过的802D+MBL旗舰前后级+飞利浦1000系统、天朗爱丁堡+麦景图620后级+某胆前级+EMC-1所表现不出来的。前几天听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交9(自新大陆),当大鼓敲响时,我感到了较明显的重量感。

在我的耳机系统上,我现在感觉不到沉重,相反,我希望我的耳机系统能更沉稳些,希望钢琴在中低音区更有份量感一些。我的系统沉稳感不够,是我这次要更换音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第一主要原因是要提高系统的厚度和密度,在耳机已无法另行选择的情况下,只好更换音源)。我的耳机系统,在多数情况下,有着相当良好的透明度,比我那同事的天朗GRF+麦景图620后级+某胆前级+EMC-1要透明,也轻盈得多,当然这也“得益”于G08相对单薄的身板。我现在越来越不觉得650有多厚重。严格地说,我觉得厚度还不够。当然,我现在评判器材的基本尺度就是现场,尽管我知道器材难以达到那样水准。

回PIERYU:确实,不和650比,600的厚度已不算薄了,其中低频的厚度还算马马虎虎过得去,但即使不和现场比,和那些12寸、15寸大口径喇叭音箱比,650的厚度都不够。

有时我异想天开,为何耳机不能实现两分频?一个全频单元,要想在中低频上继续提高,难度太大。分频器因体积问题,可以合并在耳放中,当然那耳放基本上就是“定制化”了。: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6 16: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买第一支大耳机580至今,时间两年2个月。刚上道时,就见人们说,低频难搞,要花大价钱。若这句话仅指低频的下潜,那我现在的体会是,这句话所表达的内容还不充分。我觉高品质的厚声同样难弄(主要又集中在低频),同样是要花大大代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9 17: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什么器材可以包打天下,我相信大奥也是如此。

我前段时间的灌水贴,说的是长沙田汉大剧院,那里面的音响系统,当大动态来临时,我能感到地板都在抖动。在如此强悍的爆棚声中,那系统的声音听起来不发软、不发散。我对那系统的声音的评价是,刚劲有力、雄浑饱满。若要用我这听古典的人的口味来衡量,那系统的低频我判不及格;我认为能较好模拟出古典现场的系统同样不适合播那么爆棚的音乐。

以前去本地一家以卖铁三角耳机为主的耳机店,店老板对顾客推荐铁三角的某款耳机时说,这耳机听流行女生,保证听得你(指那顾客)瞌睡都睡不着,我拿过来听了一下,那声音粉粉嫩嫩,娇嗲无比,显然不适合用来听古典;反之,对喜欢那种声音的人来说,若用650来听,恐怕会“立马睡着”。

脱离了所适宜的音乐类型和个人口味,来抽象地评价器材谁好谁坏,是一种常见的误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5-23 15:52 , Processed in 0.06735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