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45|回复: 148

L'homme qui recherche le son absolu-------法国科学杂志叶立专访,本坛独家首发

[复制链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2-1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新发现>>

Bonjour messieurs,voila la SCIENCE ET VIE

[ 本帖最后由 chrisalex 于 2007-2-1 13:05 编辑 ]
PICT10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4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2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2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7-2-1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是哪个法国发烧友?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70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04-8-18
发表于 2007-2-1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立老先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万

帖子

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1
注册时间
2005-1-23
发表于 2007-2-1 09: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能买到?
Linn, VAW/Graham Slee, Podium Sou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09: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Maintenant,permettez-moi de vous présenter un seul monsieur qui recheche toujours dans sa vie le son absolu......
PICT10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Pas vrai?!

C'est pas un audioplile francais,mais Monsieur local,ah oui,de la Chine!

Allez voir sa vie avec HAUTE-FIDELITE!

[ 本帖最后由 chrisalex 于 2007-2-1 10:07 编辑 ]
PICT10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主题

7359

帖子

127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7
注册时间
2004-10-26
发表于 2007-2-1 1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Oui,monsieur YE LI,pere de VAW 8PR/8P-------------amplifier de casques,excellent et admire par les audiophiles chinois de casques
PICT103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的紧急通告!

小张受到作者的特别授权,全文转载以下内容,任何个人和单位请勿转贴,否则追究一切责任.谢谢!

寻找绝对的声音  (《新发现》杂志2007年2月号)

(一)以耳机为师

    电影《无间道》里,梁朝伟与刘德华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音响店。他们之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

    华仔:请问,有没有人啊?  
    伟仔:什么事啊?  
    华仔:哦,没有没有,我想试试这个。  
    伟仔:你用什么喇叭?  
    华仔:没有,有什么好介绍?  
    伟仔:这部,标准的港产货,一万多,加上一千多的本地线,抵得上十几万的欧洲货,高音挺,中音纯,底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来,过来。  
    音乐声:(蔡琴 “被遗忘的时光”)
    伟仔:感觉到没有,就好像在你面前唱一样。  
    华仔(从一边拿了另一个喇叭):来,你试试这个,听老音乐呢,用这个比较好。

    任何一个音响发烧友看到这里,相信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音响,如同影片里黑帮贩卖的毒品,一旦沾上,就会变成一种《无间道》主人公之间的那种宿命。在起步的时候,也许仅仅只不过是数百元的CD随身听或MP3,终点呢?没有终点。从整机的CD、功放、喇叭、信号线、电源线,一直到机子里的保险丝、电位器、电容、电阻,每一个环节都有不断升级和无穷折腾的余地,以满足耳朵对声音的越来越夸张的欲望。花几千块钱买3只木头钉子,垫在CD机的下面,这会被视为非常理性的行为。香港的烧友,用超导材料做信号线,价值一百多万港币。梁朝伟向刘德华介绍的那万把块钱的器材,在老烧的眼里只能是个笑话。
    我也勉强可以算个半吊子音响迷,属于音响发烧群体中的一个子集:耳机发烧友。不要小看这支队伍,它应该是今天发烧友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支队伍了。也不要小看小小一副耳机潜藏的巨大能量。德国森海塞公司出品的奥菲斯耳机,连原配的耳机放大器在内,价值20万人民币。据一位听过的朋友说,他用奥菲斯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个声音一出来,他的眼泪也就跟着出来了。音响界著名人士,台湾权威杂志《音响论坛》总编刘汉盛先生写过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叫《以耳机为师》,他说,“并非语出惊人 ,耳机的音质更美更正确。”
    但是要让耳机发出更美更正确的声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耳机放大器的选择和配置。一般的CD机、MP3播放器或声卡都难以提供足够的电压和电流来驱动耳机,需要所谓的耳放来产生对耳机的推力和控制力,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声场、动态、解析和三频(高频、低频、中频)。一台优秀的耳放,在国外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美元。国内的耳放市场也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在追寻终极耳放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接触到一个庞大的、疯狂迷恋耳机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叶立和他的8P系列耳放。
    这是一个近乎被神话了的人物。他的制作涵盖发烧音响的众多领域,包括解码器、电子管功率放大器、耳机放大器、电源净化器等,在每一个领域的作品都取得了辉煌的名声,被称之为“神器”。拥趸们甚至在网上专门为他设立了论坛。但是,听他的作品的人并不多,能有幸拥有的人就更少了。原因很简单,叶立老师的作品是不对外卖的,只提供给极少数他认为值得拥有的人。
    在国内某著名耳机论坛努力打拼两年多以后,我终于赢得了一个耳烧界的高层人士的信任,通过他的牵线搭桥,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敲响了叶老师家的门。初一照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传说中的叶老师,是一个饱经沧桑、德高望重的老人,而我眼前站立的,却是一个满头黑发,英姿焕发的中年人,亲切、和蔼、温润的笑容中蕴涵着高华的气度。但是,传说是对的,叶老师告诉我,他确实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
    环顾四周,我的疑惑立刻被敬畏和艳羡所替代。小小的屋子,朴素简洁,没有时下人们追逐的任何时尚的痕迹。但,这是一座确凿无疑的宝库。所有我们在论坛上好奇的、传闻的、争论不休、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些叶氏作品,都随便地散落在各个角落:冰箱旁,餐桌下,书架上。他的工作间,也就是听音室、会客室和卧室。工作台上堆满零件、工具和各类测试仪器,还有那只有着茶垢、上书“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其照片曾在网上广为流传。床边上是两只硕大无朋的High End级别的B&W801音箱,其尺寸与斗室的大小完全不成比例。一代名机马兰仕CD15,在这里只能当转盘,输出数码信号,通过叶老师自制的8C解码器,输出到自制的作为前级放大器的8PR,再接到自制的4分体8A后级放大器。
    这个8A,我没有见到前就很熟悉,早有网友多人被它惊倒,堪称叶老师登峰造极的怪兽级作品,每个声道单独放大,单独供电,所以需要4只巨大的机箱,里面用到的电子管,数都数不清(要知道市售的高档胆机,一般也就用数只电子管而已),耗电超过1000瓦,冬天可以代替取暖器,夏天则经常必须休息,因为与空调一同开的话,家里的供电会跳断!
    不能忍了,立刻就开始听吧。叶老师拿出一只奥地利AKG公司出品的K1000耳机,插在难以令人置信的8A上。这K1000也是一只充满传奇色彩的耳机,不是因为它的价格(现已绝版,市价8000元左右),而是因为它出奇地难以驱动,难出好声。K1000阻抗为120欧,灵敏度仅有76db/mw,一般的耳机放大器根本无法将其制服,出来的声音干涩、单薄、绵软。然而,一旦驱动成功,其品质极为优异。所以,耳烧友们对K1000都是爱恨交织,视为畏途,又难以抵御它那强大的诱惑。叶老师的8A推动的K1000,早被人们评为难以超越的绝配,真实的效果又如何呢?
    当场放的是一张小提琴家穆特的名碟,《卡门幻想曲》。穆特不是我喜欢的演奏家,第一首“流浪者之歌”也不是我喜欢的音乐。可是那个声音一出来,我心中一片空白,剩下的唯有难以言表的震惊和感动。刹那间,耳机消失了,8A消失了,只有音乐在流动。我还能够听到穆特的手臂在上下挥弓,她的身子在前后摇动(叶老师后来告诉我,这不是幻觉,而是多普勒效应、高次谐波的成分和相位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效果)。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比现场还要现场的感觉,因为穆特不是在遥远的舞台上,而是在我的眼前。那种灵动的感觉,那种鲜活的印象,那种声音造就的虚拟现实! 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又有多少人听过推到这种程度的K1000?
    不能再听了,否则回家后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耳机。我得提醒自己这样的耳放世上只有一台,那是不计时间,不计心力,不计成本的概念作品。放下K1000,回到现实,我如梦初醒,心有所失,一片茫然。
叶老师理解而同情地看着我,和我随便聊了起来,从他的身世,他的发烧之路,一直聊到音响的本质,靓声的奥秘。
4-in-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74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6-8-8
发表于 2007-2-1 11: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D :D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在一个物质极度困乏的年代,很多青年人自己动手,做一些音响装置,成为那个时代的尖峰时尚

    叶老师告诉我,他从上世纪50年代,小学4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迷上无线电。那时候考试很少,学生负担不重,学校里有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孩子们的业余爱好。也因为这个爱好,他一鼓作气考上了南开大学的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电子部北京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这是个军工企业,一个车间就生产一个产品,叶老师后来做到车间主任。这主任非同一般,手下有300多号人,从设计到生产加工的所有程序都在里面。他们专门生产控制导弹发射车角度的装备,做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等到后来看国庆阅兵才恍然大悟。干了20年,对电路、电器设备、自动控制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我想,这恐怕也是为叶老师后来的音响DIY打下了充分的技术基础。叶老师的作品整体感强,这也同他当年统筹全面掌握生产环节的经验有关吧。
    70年代,物质生活很贫乏,人民购买力低弱,但当时很多青年人自己动手,做一些初级的音响装置,成为那个时代的尖峰时尚。叶老师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结婚的时候,母亲给了2千块钱,对媳妇说,存着,利息给叶立玩无线电。那时候利息高,每年有1百多块钱。其他方面,抽大众烟,喝便宜茶,就尽量省吃俭用啦。他买来纸盆,自制音箱,自己设计和制作放大器,家里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也全是自己动手做的。到70年代末,录音机开始流入中国,叶老师弄到磁头,自己设计电路,做了一只小砖头机,后来又升级到立体声磁头和立体声放大器。
    80年代中期,北京图书馆扩建,叶老师被调进去,分配到音像资料组。他自嘲在里面是个高级打杂,从设备维护、会议扩音、采编、咨询、外事活动、现场录音,什么都干。遇到某些关键时刻,更是非叶老师不用。比如中央领导来开会讲话,音响系统是绝对不能出一点差错的。馆长说:老叶掌握得好,领导不挑刺。
    对于耳机和耳机放大器,叶老师坦言接触较晚,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最早是在1995年,看香港音响杂志,介绍美国Headroom公司出的电池耳房,很迷你的形状,接随身听用。当时很奇怪:耳机直接连到音源不就能出声吗,要耳放干什么?很好奇,想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再看那篇文章,里面说电子管做的耳放效果更好,也更昂贵。好吧,那就先做电子管的吧。用的是EL42的管子,给自己的作品随便编了个号叫TA26,完全自己设计,也没什么参照。然后自己买了个耳机,森海塞当时的旗舰HD580,一听之后,果然觉得声音很不错。朋友听了也喜欢,就帮他们也做,但是EL42的管子不好搞,就换成EL91。
到2000年,出现了一些低阻耳机,像美国歌德公司的RS1,叶老师就做了相适应的8P放大器。那时候还认为可以做一个高低阻通用的耳机。不久,在音响展览会听到了传说中的奥菲斯,觉得非常震撼。后来看到Headroom推出他们的旗舰耳放Blockhead,俗称“呆头”,标价3999美元,广告声称推动森海塞的高阻耳机HD600能达到奥菲斯的水平。叶老师又动心了,想是否HD600还有潜力可挖。就想做一个专门针对高阻耳机的耳放。于是就又自行设计了8PR,这是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8PR的输入电路为电子管的差动放大,双三极管。输出管用Sepp电路,这种电路结构形式与80年代以后的高级晶体管放大电路很接近,可以保证输出电路和输入电路从还原的角度把电路设计得尽量精确。同好们也常常说:老叶,是用晶体管的理念使电子管。
8p.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音响制作是一种文化

    叶老师作品的电路图公开已久,外界模仿者甚众,但总是画虎类猫。其中奥妙何在?叶老师说,作品设计完成,那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还有非常重要的校声这一环节,精细调整声音的风格和趋向。这就远远不止是个技术活了。国内音响制作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很大程度上被校声这一环节拖了后腿。校声有它技术的一面,其实说穿了也就是改变电容,调整工作点的设置。像电子管的电路,工作点的偏差肯定会引起谐波失真,而谐波失真,就会影响到听感和音色。哪个谐波失真应该认可,哪个谐波失真尽量避免,这就开始进入到艺术和文化的领域啦。我们听唱片,总是不自觉的去和现场做比较,这可能是一个误区。在六十年代,DECCA唱片公司有一个录音工程师叫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他有一个理念,就是录音时不是以 百分之百的还原现场为目的,而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家型像为使命。他的这一理念,是看到了以现在的录音条件与现在的音响器材是无法百分之百的记录和还原现场的。这一理念陆续被各大唱片公司所认同,同时也被唱片的欣赏者所认可,最有代表的是日本唱片评论家知鸟荣八郎所办的唱片评论刊物《唱片艺术》(此刊每年评出300名片供唱片爱好者参考,并上CD圣经),仅就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唱片的录制与重放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型态,它源于音乐演奏艺术,但又不同于音乐演奏艺术。叶老师认为,音响制作是一种文化,如果在追求技术的过程中离开对音乐的理解,再好的技术也难以达到真正的高度。他最注重的,是把对音乐的理解,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去)
    在音响界大刮复古风,无“胆”(电子管)不欢的今天,某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的古董电子管成为发烧友疯狂追逐的对象,有的一对就被炒到上万元的天价。8PR动用了8只英国Mulard的EL91电子管做输入管,两只NEC 12AU7做输出管。这些电子管其实都相当普通,并不难找,价格也相对平易近人。Sepp电路的关键是管子工作点的设置和配对,如果上下的两只管子严格配对(参数接近),其互补推挽输出的信号就会具有极好的保真度,这种保真度不是同过强负反馈得到的,是电路自身的特点,这是8PR声音动听的源泉。正因为如此,叶老师对管子的参数和配对值要求极高,尽可能要挑选同一时期、同一批次的产品,以保证其老化程度的一致性。通过仪器精心检测,一大堆的电子管挑选下来,只有极少数能够满足他的苛刻要求。
    这样的制作理念,当然就与批量生产无缘了。网络上对叶老师最大的批评,莫过于他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不能造福于更广大的音响发烧友。这真是对叶老师的莫大误解。本来他搞音响就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究声音的可能性,为的是能够更好的欣赏音乐。在设计上,他几十年精研OTL电路,独树一帜,在圈子里被成为“OTL教父”;对于元器件,他千挑万选,决不妥协;在制作上,他完全靠自己的手工,精工细作,根本不考虑时间的成本。这样搞出来的作品,想要不好都难,但这也就注定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了。
叶老师基本上不用昂贵的元器件,也就是许多发烧友津津乐道的所谓“补品”。他相信这并不是好声的关键。据叶老师说,这也是受到中医的启发。1990年,他得了类风湿,这个病很不好治,家里找了个姓刘的老大夫,这是北京中医界泰斗级的名医。中医把类风湿看成是冷热寒湿不调,他的治法就是慢慢来调整,都是很普通的药,一次也就用一两味。有一次他开一大包,叶老师问他怎么熬,老先生说,把洗脸盆刷干净了就行。这就是因症施药,而不是乱补一气。这对叶老师后来选配元器件影响很大。
otl.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回到基本定律

    叶老师不迷信音响器材中的补品,但是重视物理学基本定律,在设计和制作的时候,努力使元件的排列符合这些定律的要求。比如中学里我们学过一条基尔霍夫定律:对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一瞬间,流出该节点的所有电流的代数和恒为零。这里有流进流出的问题。节点可能有输入信号的电流,也有输出信号的电流,甚至还有电源供电的直流。这就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假设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在某一节点上正好是同向,也就是说相位相同,输入电流就有可能加强输出电流。如果是反向,有可能减弱这一节点的电流。自制音响器材的朋友常常会遇到嗡嗡的交流声或自激产生的噪声,这就是他在装配时没有注意基尔霍夫定律。
    假如把8PR的盖子打开,可以看到里面的线都捆得结结实实的,边上有白色的信号线,用塑料夹子固定住在机壳上,这也是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引申而来的。根据最原始的电磁转换原理,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机器里一通电,这么多的线周围都有磁场,一旦出现颤动的导线或震动的元件,就会有电流。这电流可不是唱片产生的信号电流,而是干扰。导线捆起来,不光是好看,这里面有科学,是减少噪音和失真的手段之一。
    这样的做法是拼功夫的事。批量生产的商品机就不一定舍得这么干,因为必须考虑时间成本和效率,质量当然就难以保证了。在很多现代化的行业里,最精细的工作还是要手工来做,汽车制造业里最顶级的劳斯莱斯,至今仍是纯手工操作,一台散热器需要一个工人一整天时间才能制造出来,然后还需要5个小时对它进行加工打磨。按照叶老师的说法,人性的因素和科学原理不是对立的,在高级音响的领域,物理定律往往需要精细的手工来得到贯彻。
    不错,这样说来,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时代,我们的双手还没有被万能的机器完全超越,这还是颇为令人欣慰的。看来,人们对手工制品的迷恋也并非仅仅出于一种怀旧的心态。在音响发烧领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怀旧的情绪格外浓烈。不仅是怀念过去的音乐和演奏,也是怀念过去的技术和器材。这乍一看简直不可思议,在一个高科技日新月异、无所不能的时代,我们使用的音响器材难道还不如五、六十年代的老古董?老烧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晶体管的声音不如电子管,CD的音质不如LP(黑胶唱片),而人手一只的MP3播放器,更是CD的一种堕落(所传达的信息被大幅度压缩)形式。这纯属新一代技术九斤老太的悲鸣,还是反映了一种深刻的现实?
    对此,叶老师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解读。他说,早期的电子器材,比如电子管,更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出发。那时候的电路依据的是电动力学。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器材制作,应该说是和那些最原始的定律最接近。后面出来的东西,则变成参量接近。比如说,电子管中电流的形成,来自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这是最原始的电流方式。晶体管就不一样了,半导体是依靠自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导电的,这个电子的运动和真空中的运动不一样。它不符合电动力学,而是符合原子物理学。它也能够产生电流。晶体管是对电子管的一种替代,效率高,成本低,但晶体管并不能完全模拟电子管,更不能完全超越它。
    从LP到CD的“发展”也是如此,LP是对声音震动的直接记录,也可以说,它与真实的声音有着最原始的联系。CD呢?技术上是“提高”了,但增加了一些数/模转换的环节,其实是离开原初的声音更遥远了。LP是模拟的,因而是连续性的,CD是数码的,也就是非连续性的,从理论上说LP携带的信息量要大于CD,所以LP的声音要比CD细腻,高档LP播放机的高频频响极限几乎是CD机的两倍。引伸开来说,这里面甚至还有文化上的意义。为什么现代人如此急切地要怀旧?为什么他们总是谈论“回归”?为什么要弄出一波一波的“寻根”热潮?为什么在哲学上会有“回到事物本身”的命题?技术,使我们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还是不断远离世界的本原?
    这大概也是叶老师始终坚守电子管的原因之一。他说自己从小就和电子管打交道,折腾了几十年,对它的脾性算是摸得比较透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好奇,想看看这些上世纪的老古董身上,是否还有可以继续挖掘的潜力。确实,胆机(电子管机)的声音既醇厚大气,又宛转雅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华美和光泽,也可以说那是一种温暖阳光、非常人性化的声音吧。在一个廉价的“数码声”日渐泛滥的世上,人们怀念和重新追寻那种更加自然的“胆味”或者说“模拟声”,也是情有可原的。也许是和“胆”们相处日久的缘故,我总觉得叶老师身上也有一种“胆”味,人“胆”相照,莫逆于心。那是一种沉着自然的气质,一种与时光相互守望的毅力和决心。在和叶老师交谈的过程中,他反复提到“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最原始的”这样一些词。我想我应该是弄懂了他的意思。叶老师设计制作的电子管机,已经达到了一个公认的高度,但他始终是一个真正自得其乐、超越功利的DIYer,他依据的是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使用的是最普通的材料和工具,与自己的作品之间当然更是最直接的亲手制作的关系。也许,就在这些最纯粹的关系之中,他获得了最良好的心态,这也是他看上去显得如此年轻的原因吧。
    一个人,无视时代大潮的奔涌,在一个喧嚣纷乱的世界中,静静地寻找自己想要的声音。他得到的是安宁,听见的是幸福。

(完)
te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10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03-4-11
发表于 2007-2-1 11: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沙发?我等下就去买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6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1: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刊登在<<新发现>>杂志2007年2月号(总第17期)的92页"人物"专栏里,题目是"寻找绝对的声音".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东方书报亭购买,价格12元.

再次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
PICT1044.JPG
PICT1045.JPG
PICT1046.JPG
PICT1047.JPG
PICT104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14 11:02 , Processed in 0.111719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