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83|回复: 13

转“舒存”(老唱片)的一个帖

[复制链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1-2 12: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因要寻找音源,在搜索中发现了‘极品人生’论坛http://www.hiendlife.com/forumtree.php?f=12&page=1&sort=lastpost&order=&pp=20&daysprune=-1
那里聚集的多是一些极高烧者。在看帖中又发现了ID为舒存的帖子,因太长,就不抄录了,有兴趣者可去看看。

http://www.hiendlife.com/forumtree.php?f=12&&sort=lastpost&order=&pp=20&daysprune=-1

[ 本帖最后由 ljw100 于 2009-1-2 12:4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4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2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2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1-2 1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坛须少去,是国内玩得最HI-END,最贵的音响论坛.  到那一看方知自己是穷鬼.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2: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链接是主论坛的首页,后一链接才是“舒存”帖子所在页面,目前在第25页。

在第24页上,还有“舒存”的另一个帖子,我觉得也非常好。

玩HIFI,要玩到极端,确实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舒存”在那两个帖子中没谈器材,而是谈“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2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2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1-2 1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写得很好,容我把它抄过来大家一读.


与监听相关的话题 (作者:舒存)



现场的“温暖感”是什么?以前反复说过,他是主观听音的结果,但他是客观的东西,是很难用话筒拾音的指标。具体说,他的产生是因为原声乐器的频响,多是从10KHZ开始逐渐逐渐衰减的,这个变化过程是很微妙,也是人工残响无法模拟的。因此古典音乐一般录音都是一次完成,尤其是大乐队很少是后期混音合成的。

这个东西,录音师是很在乎的,他们会运用技术尽可能来实现。录音师在工作时候,都要参照一个好的录音,以前有报道,Philips到北京给国交录音,就带了一大堆参考录音。如果不依据现场的听感对照参考录音,他们凭据什么做到声音的高保真?

一个是录音的场地,即录音棚,一个是录音的控制室。录音棚听音响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似乎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话题。托斯卡尼尼是个不讲究录音的人,当年美国老为了给他做好录音,专门盖了一个录音棚,结果他十多年在这里的录音都非常糟糕,这个录音棚也因此臭名昭著。

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都知道,很多伟大的音乐家都畏惧录音棚,包括富特文格勒、拉赫玛尼诺夫等一大批人,生前他们都千方百计拒绝进录音棚做录音。他们之所以畏惧录音棚,因为录音棚让钢琴家找不到“感觉”。这个“感觉”,这并不是心理作怪,主要是人的生理特性。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种空间会感觉“阴”和“冷”。钢琴家畏惧录音棚的,更不是少数。在这种空间,他们听不到习惯的琴声。换个角度说,在录音棚,那里的声音不是我们听习惯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能明白,录音控制室听音响与家庭的差异,也更容易明白,为什么古典音乐的录音,最终放弃了专门的录音棚,都转向寻找好声场所。

日本音响专门写手菅野冲彦经历的两件事,看很有代表性,也能说明问题。他的短文原载日本《音响季刊》154期,他在文章中说,“前些日子,我与一位音响狂热的朋友一起去听演奏会,回家的途中他说,“现场高音不足……”听他这么一说,吓了我一跳。我坐在他旁边,一边听一边想,现场的声音感觉好象有无限的……

在日本举办音响展,大对同一个扬声器单元的表现出现了严重分歧。菅野说,“分成了感觉优秀的与感觉不怎么样的两派”。觉得“不怎么样的” 甚至有的具体提出了数据为左证。但是,事后有人专门再做检测,这个扬声器很优秀。

菅野说,“我觉得那些人,是因为耳朵已经习惯自己系统单元独特的音色和音触,所以才会觉得高音不足,那是这些人的耳朵已经习惯平常听的多声道扬声器系统的高音,而且音响的知识和体验有限,结果产生错误的判断。简而言之,已经习惯高音是吱吱叽叽,这种类型的高音音响狂热者,就会觉得这种高音延伸顺畅,觉得自然的音色和音触美中不足。”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937

帖子

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7
注册时间
2008-5-8
发表于 2009-1-2 13: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菅野说,“我觉得那些人,是因为耳朵已经习惯自己系统单元独特的音色和音触,所以才会觉得高音不足,那是这些人的耳朵已经习惯平常听的多声道扬声器系统的高音,而且音响的知识和体验有限,结果产生错误的判断。简而言之,已经习惯高音是吱吱叽叽,这种类型的高音音响狂热者,就会觉得这种高音延伸顺畅,觉得自然的音色和音触美中不足。”


呵呵,这里也有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2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2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1-2 13: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抄录舒存的原帖:



以前陆续都有谈到录音的话题,我也准备以此给各位老兄灌灌水。发烧友都说音响是还原录音里的信息,怎么知道录音里有那些信息?知道中国录音有那些独特的信息?知道老外怎么看我们的录音?

每年在广州都要举办一次录音作品的评选活动,主办人把它命名叫“声响中国”活动。2006年是第二届,《留声机中文版》杂志连续小篇幅刊发“声响中国”的内容。11月号刊发了汉斯•尼尔森(Hans Nielsen)的专访。在访问中,他对这次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声响中国”活动作所做的评论部分,特别耐人寻味。

汉斯•尼尔森,丹麦录音师,这次“声响中国”的评选活动特邀嘉宾,评委会主席。

他说,“如今,录音的概念越加模糊了。因此,评选中出现了若干通过电脑波表合成的电子音乐。这类音乐的生成,无需借助常规的录音麦克风拾音和后期缩混,属于MIDI类型。10岁的小孩都能做,读着使用说明,按几个按扭,就有了音乐。许多世界音乐和流行音乐,都是用波表合成的。”

他提议,“在以后的比赛中,为电子合成音乐和常规录制的音乐配备二组评委,不失为解决之道。”

汉斯•尼尔森讲述了中西录音理念的不同。他把这些不同归于审美差异,不是良莠之分。他说,“比如在现场录音,乐队演奏时候,中国录音师偏爱老式的做法,把麦克风放置于很远的地方”,他喜欢近距离拾音:“传统的做法让你感到乐队的庞大,现在流行的则是声相定位,让你清楚地辨别大提琴在哪里。”

汉斯•尼尔森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亚洲录音师后期制作时加入人工混响。一款录音棚内录制的管弦乐中,每当有打击乐或弦乐组的顿弓出现时,人工混响便特别突兀。有人会说是录音棚的混响不够,不是录音师的错。这恰恰是录音师的责任。”

他说,“人工混响在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广泛使用,是在大约25年前。国内的录音师视之为宝,结果,大部分录音都像在澡堂或厕所录制的。”他对音乐中打击乐的力度也甚为不解,觉得打击乐的力度太强,小鼓的音量比低音大鼓还要高。

发烧值得关注的录音,就是“声响中国”评委会主席尼尔森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录音,都值得探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仅是一部分音乐录音,即原声录音的音乐,而非电声制作的音乐录音。通俗的说,就是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为主的音乐录音。

尼尔森说的“如今录音的概念越加模糊了”,其实是批评我们的录音界、音响界,自己把一些简单的东西搞复杂、搞混乱了。他说“因此,评选中出现了若干通过电脑波表合成的电子音乐。”他的这些话听来,似乎在告诉我们,用电声制作的录音,根本不值得这么专注,更不值得来评奖。

目前有不少专业的人,也十分看中电声录音。如何处理中国的这一现实矛盾?汉斯•尼尔森有一个建议,分二个班子。这是个中肯建议,也是个嘲讽。

这里涉及到了几个分歧点:音响重播的是音乐,是现场,是录音信息,还是自己需要的声音?换言之,音乐音响的重播是否有标准,他是客观的,是唯一的吗?

为了简单明了一些,我愿意接受“音乐音响”这个观点。如果要界定一下,这个“音响”更多的是指原声乐器自然发声的音乐音响。

几乎所有的音响BBS都有一些人持有相反观点,为此经常有专门的争论。立体声 这里前一阶段,斑竹电视也提出了探讨这个方面问题的一个观点。这个话题的重大雾区,有几个方面原因,但主要还是我们都不了解录音,不了解现场。

专业的领域,一般把目前的立体声聆听分为二类,耳机立体声聆听和空间立体声聆听。简单说,一类是用耳机的,一类是在房间里用音箱的。

我在电视他们的立体声论坛 http://lts.bbs.net 谈过这个话题,并转贴了一些图。这些图也许一下子不大看得明白,请允许我做一点简单又基本的说明。

录音的过程,最简单可以分为前后二个步骤,即前期录音和后期处理。

前期录音,一般简单说他的过程是,话筒拾音→调音台→多轨录音。后期处理简单说,包括的过程是,多轨录音机→调音台→立体声(双轨)录音机。

前期录音的难点,说白了就是话筒摆位;后期处理比较复杂。说的简单又直接,就是把若干单声道的信号经过调音台的声像电位器,按照比例“分配”到左右声道,同时加载必要的声场信息。这个过程按专业的叫“缩混”。

后期处理,可以说是录音师对前期录音素材的加工处理.如声像的分配,各个声部音响的平衡,音色的调整和动态的调整,还有二点是体现录音师个性的处理,一个是透明感的表达,这个实在说不清楚;另一个是对各类特殊录音现场空间声音的再现,也有人说就是声场塑造。

多轨录音使用的周边设备主要有,频率处理用的均衡器、激励器,时间处理用的延时器、混响器、多重效果处理器,动态处理用的压缩器、限幅器、扩展器和降噪器等。

现在音响市场90%以上的是采用多轨录音。从音乐音响的录音角度来看,内容主要是流行音乐、电影音乐等,也有一部分古典音乐录音,因此也可以说多轨录音,基本成为标准的模式。

所谓多轨录音,从根本上来说,他是强度差录音的一大类。强度差录音相对来说,是属于一次合成的录音。但多轨录音不是一次合成的。他最大的不同是,前期可以对各声道分期录音,即所谓分期分轨;也可以声道同期进行,即所谓同期分轨。

分轨的录音,一般前期声音收录的是单声道,立体声是依靠后期处理出来的效果。他最终的每一个声道在立体声重放中的位置,都是录音师后期处理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风格迥异的录音,为什么总有人想美化声音表现自我。

立体声录音方法,简单说主要依据的是人耳的听感特性。人的双耳都有固定的距离,一般在20cm左右,如果声源偏离了听音者正前方的主轴方向,达到两耳的声音就会产生差别,人的听觉系统根据这个差别就会判断声源的方位。人耳的距离差别是因为4个物理因素产生的,就是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强度差,相位差,音色差。利用这个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录音方式。

从音乐音响的角度看,常见的多轨录音,最大不足就是录音师人为造作的太多,声音容易不自然。大概因此,音乐音响的录音,尤其是乐队类的录音,更多的是采用一次合成的前期录音。

话筒是录音中,拾音的唯一工具,他有多种类型,也有多种不同分类。按构造分类有电动式、电容式、电磁式等8大类;按方向性分类有全指向、8字形指向、心形指向等6大类;还有其他的不同分类方法,如适用范围的分类,录音用的,声音测量用的等。话筒的分类很复杂,一般关注的是:不同话筒的指向性,摆位时候话筒主轴张开角度,话筒之间的间隔距离等。这些决定了各种不同摆位形成的的20种以上的基本拾音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几个大类。

AB式,时间差拾音,其中最著名的是Decca Tree“笛卡树”。XY式,强度差拾音。混合式,时间差与强度差的混合,主要有NOS, EBS, DIN, RAI, OLSON ,ORTF等多种。这些方式,从声音高保真意义上来说,各有长短。

话筒选择直接关系录音结果。以人声来说,录音与扩声选用的话筒有不同,尤其是流行歌手使用的话筒,习惯叫“近讲话筒”。近讲话筒与普通会议用的语音话筒是不一样的,他不会因为太靠近歌手的嘴唇引起低频提升效应,就是说不会发出“噗噗”声。

近讲话筒的收拾音距离一般在0.5-5cm之间,特别适合流行歌手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声音的修饰作用。他的好处是,提升了低频和高频,使得歌声饱满明亮动听;由于灵敏度稍低,避免了现场的嘈杂声;防风的作用和良好的避振作用,可以避开气声和摆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近讲话筒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其实还与调音台、调音师调音的好坏关系更大。很显然流行歌手的声音是被塑造出来的。这种话筒不适合用于美声的拾音,也不适合用于其他原声乐器音乐的拾音。

与话筒密切相关的是记录的方式,数字录音是眼下最时尚的词。很多人喜欢数字的录音,尤其是硬件发烧的,因为声音清晰干净,但听音乐的人基本都不大喜欢。为什么?说来有趣,数字的录音,对音乐录音来说,声音却不是最好最真的。我记得国内一位知名的音响人士这样说过。他们做过几张国内享有好评的录音,他说,因为录音最初的拾音,所采用的是模拟的技术。

他说的是,录音使用的话筒,工作状态是依靠前面振膜在外界声波引起空气压力变化下振动,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模拟的。因此有人也说,这是现在数字技术与模拟的矛盾,并推断说数字录音不能完整记录原来的信息。如果这个推断可以成立,也许可以说,数字录音丢失了信息,因此不如模拟的好听。

世界上著名的话筒生产企业有德国的,奥地利的,美国的等,其中最受录音师欢迎的品牌有Nenman,Schops,AKG,EV,B&k等。我们稍微注意就能发现,不同品牌的话筒,适合的音乐类型是不一样的。录音师有个基本共识,森海塞尔和AKG的,对古典音乐的拾音更为合适。

中国的录音师都非常崇拜B&k4040,并以拥有和使用他做录音或扩声而自豪。这款大名鼎鼎的话筒,价格高达1万多美元。请看在邮电出版社《唱片里的音乐与录音》,作者陈小斌介绍了他们的观点。

北京的录音高人,如陈小兵和邵兵等,非常喜欢B&k4040。他们在与美国泰拉克首席录音师杰克赖纳访谈时候,详细谈到了这个话题。他们告诉杰克赖纳,自己并不喜欢水星的录音,更喜欢泰拉克的录音。也许因此他们很关心杰克赖纳选用的话筒。

杰克赖纳的观点,B&k4040价格很高,特点是“清晰”,“常用来做 爵士钢琴录音”,用来做古典音乐录音,并不是最合适的。杰克赖纳说,古典音乐录音,尤其是做乐队录音,他们选用的是Schops的话筒,因为“声音温暖”。

香港有影响的冯炜国接受《新音响》采访谈到自己选用话筒的体会。他说根据自己的经验,“录打击乐最好选B&k咪,录弦乐就是森海塞尔和旧的AKG更好”(详见《新音响》48期12页)。

由此可见,话筒的选用,与拾音的目的是密切相关,更与录音师对声音的认识与追求密切相关。也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表现与再现需要注意的。

从业内角度来说,把录音作为作品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一个录音从前提到后期都充满了录音师的智慧。这个智慧,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的东西,特别是它带有的创造性。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最能体现录音师个人智慧的后期处理来看看。因为前期只是音乐的“素材”,后期经过处理,才能说是音乐音响。

一位从事录音工作的朋友具体谈到多声道的后期处理,这个过程是“把各轨信号分别输入到调音台,再分别进行均衡、混响、延时等声处理。按节目要求再进行音色、音量、声像的艺术加工,这个过程称作合成节目。”

所谓后期处理,也被称为后期加工处理。这里的“艺术”、“加工”,似乎点出了其中的要害。后期处理复杂的是多声道立体声,除了音乐之外,还应该包括立体声效果和场所的声学特性等。

例如后期的声像分配,就是把前期录音根据要求分配到立体声的左右声道。他要求定位准确和稳定,不能随着强弱变化产生移动。再如录音中的空间音响特性,需要以来声场处理来实现。

由于音乐的形式、演绎的风格以及场所的不同,声场变化很大,所以临场感是不同的。特别是音色的美感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这些都形成了后期处理时的多变。从这个角度上说,后期处理给录音师提供了“创作”的天地。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录音是录音师创作的作品。

但是,我更愿意接受这是一种技艺的概念。过分强调这类包含技术的艺术性存在,不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它的本质。录音师的所谓创作,毕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高保真。从这个根本点来看,录音是依据设计而规范生产的产品更为准确。

原声乐器的音乐录音与电声录音是不同的,他们属于不同的概念。我的偏见,电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录音。以电声的架子鼓为例,舞台上他的声音是通过调音台扩大出来的;在录音棚是被隔离在另一个小空间拾音,有的需要做上下二个点来记录的。

古典音乐的录音则不然,他们的声音是依靠音乐家人为控制实现的,录音只是记录人为控制声音的这个过程。有些录音尽管为了求得更好的效果放弃现场而选择录音室完成,但通过调整同一空间里各声部的位置达到声音的最佳效果,依然不能通过分割不同空间、甚至控制调音台去控制声音变化的。

电声设备记录声音的特点是诚实的,但是死板的;人耳听音的特点却是综合的,人性化的。例如录音如何记录场所的声学特性就是个难题。为了使录音接近人性化,根据需要借助设备做适当的“矫正”,为录音人员必须的手段,既有前期拾音,也有后期处理。

如何才是接近人性化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标准和规范的问题,但录音偏偏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的录音师接受德国人的一种观点,无论手法如何变化,声音怎么处理,录音工程师首先考虑的是声音是否“合理”,主观追求的是声音的再现。由于大家对“合理”的认识不同,更因为再现的办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音乐录音是努力去接近现场、接近真声,并不是简单的去做声音调整。从以往前人录音的现实经验来看,人工成分越多的音乐录音,声音越假,离现场离真声越远。因此有的录音人告戒后人,尽可能少做调整。这个过程有点像临摹,写的不好的字,越描越黑、越难看了。

现在普遍是少话筒的收拾音,其中古典音乐的录音,大多是一次合成的。《音响季刊》152期还有长文章,具体分析到DG一个时期里用多话筒做的一些录音,声音效果不佳。今天我们都知道,EMI出的切利比达奇的那些现场录音,从声音上来说,彻底压倒了DG精心为卡拉扬做的那些录音。

有的朋友认为录音与监制是分工合作关系。音响论坛192期介绍过“蓝音”录音师的故事,大多数人认为是这个录音师建立了“蓝音”的声音,但录音师把功劳归于监制人。“他说,莱旺所追求的是真实的临场感,以及置身爵士俱乐部现场的气氛。一开始录音都不能让莱旺满意。经过多次沟通与修正之后,才达到赖旺的理想标准----人人称颂的“蓝音之声”才得以确立。”(详见303页)

很多人认为,音响要还原唱片里的信息。问题是我们在重播时怎么知道唱片里记录了那些信息?如不同的琴声,从音响系统中辨析,比现场要困难多了。特别是小提琴录音,失真很大的,像不同年代的斯特拉迪瓦里琴有什么区别,他们和吉苏琴的区别,瓜乃里与吉苏琴的区别,很难从录音中听出来。

很显然,要辨析各种原声乐器他们的不同声音,一种办法是到录音室,用返送监听系统认真听听录音。所谓返送监听,就是音响工程师把确定的音响送还给音乐演奏家鉴别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比较接近我们希望通过音响系统欣赏时所追求的声音。这么做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首先要保证录音的完美性与高保真度。

另一个简单又有效果的办法,是好好去现场听一听真实的琴声。要想知道贝森多夫琴声,除了到现场听,还要对比听听真实的斯坦威琴声,这样就能知道“高音的金属弦声”非常突显是什么意思。同样,要想知道各种小提琴的声音,仔细听听现场,对比对比,自己做结论并不困难。

鉴别不同录音,鉴别不同风格,鉴别表现与再现,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对现场真声的聆听,这样才能把握录音究竟是“实况录音”还是“录制实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场是聆听必须经历的第一道关,也是鉴别音乐音响重播好坏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口。

所有录音师都不能否认,自己的建声与现场聆听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现场是他拾音的唯一依据。从古典音乐的录音来说,唯一的声音标准只能来自现场,并不是来自会发声的原声乐器本身。这里说的标准,与现场的建声条件和演奏者的个人差异不是同一概念。

涉及音乐和音响的强人中,并不是没有人可以记忆住现场丰富的音响和转瞬即逝的声音,而是熟悉现场声音的人,或擅长聆听的人,他们可以记忆住。这种记忆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的,很多人留下的只是片断印象,尤其对现场不熟悉的人,留下的可能只是模糊的痕迹。到现在还没发现不听现场的人,可以搞清楚现场与录音的关系的。

古典音乐为什么那么强调现场?因为它所使用的原声乐器的最优美的发声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场所,它所演绎的音乐有的就是为这样场所而创作的,这个场所就是现场。这里的音乐,这里的声音是最完美的,录音无法不选择它。

录音和现场的微妙关系,毛病不是出在现场,而是出于录音。因为录音离不开现场,因为录音无法还原现场的声音。现场录音为的是录音的需要,不是现场的需要。因为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不是以录音去听现场,只能依据现场来听录音作参照,找感觉做判断。

录音师无法确保他知道自己的录音收了所有的信息,但他通过各种监听,知道自己追求的、知道自己保留的那些声音记录的情况。现实中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我们的系统还原唱片信息时候,有时还可以听到录音师没有注意到的声音,甚至是录音师避免收录的信息,如录音师并不喜欢听出他摆放的麦克风位置。

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所谓音响追求的各种说法。音响与其说是还原唱片里的信息,不如说是还原个人自己需要的声音:个人对现场声音的认识和理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响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者来说,他的客观标准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很多发烧友以为现场好就是气氛好,其实是个大误区。现场好是现场的声音很美,这种美是目前录音技术无法再现也无法替代的。傅聪说听录音不能证明什么,一定要听现场。如果仅仅听录音的话,傅聪与刘诗昆殷承宗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很多人还觉得傅聪不如他们爽;但听现场,他们水平却是天地之别。即使再不懂钢琴的朋友,立刻会从傅聪现场独特的琴声中感受到钢琴的靓声。如果录音真的超过了现场,大家都听录音就可以了。原声乐器的声音,难以用电声技术复制。

由于无法复制出现场那么美妙的声音,录音师只能依据自己对现场声音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再现现场的声音,对无法再现的则采取技术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坚持再现,有人推崇表现,不同的音响美学观,形成了不同的音响流派。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录音的多样化和音响的个性化。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2 13:09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7

主题

10万

帖子

3762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2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1-2 1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而浓缩地说,在这么一点上,我非常支持作者的观点:  

目前的电声技术(录制-重播环节),远不能达到"复制现场美妙声音"的地步. 所以缺少的信息,缺少的美感,只能靠后期去"技术补偿". 录音师会在制作唱片时做这种补偿,一些HI-FI厂家做的也是这个事,即在重播环节中"补偿". 正因为各个设计师采取的"补偿"手法不同,才造成HI-FI,HI-END器材那么百花齐放,特点不同的局面. 如果整个环节中什么都不补偿,追求所谓"原汁原味"(注意这是骗人的),那出来的重播效果是远未能使人满意的,是缺不少东西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2 13:24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981

帖子

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3
注册时间
2004-1-1
发表于 2009-1-2 17: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明确,分析的也很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主题

9915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发表于 2009-1-2 17: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品那边、几乎都是过去在LDH论坛上的持金侠客、、、、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1: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白版不辞辛苦全文转抄,谢了。

关于“中性”、“高保真”、“原汁原味”等说法,我觉得,承认自己把玩或制造的器材或多或少都是“艺术美”是一种更坦然、更诚实的态度。

知道古典现场是“温暖”的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去追求这种效果,毕竟玩HIFI的目的是让自己高兴。但有了这类常识,可以少误导别人或被别人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87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5-7-23
发表于 2009-1-3 14: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1-2 12:46 发表
这个论坛须少去,是国内玩得最HI-END,最贵的音响论坛.  到那一看方知自己是穷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主题

1万

帖子

175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5
注册时间
2003-1-15
QQ
发表于 2009-1-3 14: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舒存前辈可是以前我们论坛的做客嘉宾,LZ眼光很毒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9-1-3 2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有些观点和概念更明晰了。

btw,真佩服能写这么多的人……感觉都能把自己绕进去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4607

帖子

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2
注册时间
2007-7-24
发表于 2009-1-3 21: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9 02:12 , Processed in 0.106155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