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7608|回复: 23

轉篇好文章:你正在往音響地獄的路上嗎?

[复制链接]

48

主题

2535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11-1-17 0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http://www.bettersound.com.tw/2010/10/blog-post_31.html


你正在往音响地狱的路上吗?
Posted by 刘名振
on 上午4:19

译注:这篇文章是AudioNote最重要的精神指标,你常会在PeterQvortrup的言论中看到「AudioHell」一词,指的就是这篇文章了。由于我并不是专业翻译,为了求文句通顺,有些地方可能也不是那么忠实,若有网友发现谬误,请不吝指正。



问卷

我们音响迷总是想要精进我们评断音响器材的能力。但我们用的方法却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甚至在我们还没付清款项之前就已经觉得音响系统听起来厌倦或让人困惑。这就可算是音响地狱了。做做以下的测验,看看你是否已经走上此途?

1. 你是否试着用短暂的音乐片段做立即A/B比较,好让你保持鲜明记忆?
2. 你是否带着同一批「测试片」到每个试听场合,以便厘清音响各项的表现能力,避免任何你不熟悉的音乐所带来的迷惘与困惑?
3. 你是否避免使用你特别喜爱的音乐来试听,让你可以保持客观的分析,不至于被音乐的喜悦与热情给干扰了?
4. 你是否认为音响系统的真正功能是重现现场,所以只有在你对现场音乐演出非常了解的状况下,你才能正确的评断音响回放优劣?
5. 你是否认为如果你对音响的评估包含了如频宽、讯噪比、舞台尺寸与深度、乐器分离度与平衡性、音色、质地纯净度等项目,那么纯粹的音乐性自然就包含在其中,不必另外考虑了?

6. 你的经验中,是否某些喇叭特别适合摇滚乐、某些特别适合古典乐,或者某些适合小型爵士乐?你如何解释这现象?这是否不可避免呢?
7. 当你问自己:「什么才是正确的参考,音乐现场演出的体验还是录音当时的现场?」时,你的结论是否会是其中一个?你对你的答案感到确定吗?

如果三题以上你回答「是」,你可以放心了,因为你知道你跟许多其它音响迷一样,正在通往音响地狱的列车上。如果大多数的回答都是「是」,你可能已经无可救药,但我们就是来帮忙的,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如果第三题你回答「是」,你可能需要音响驱魔人来替你服务:如果你的音乐回放系统的目的不是让你情感投入,那么你为何不在希尔斯百货买音响设备就好了呢?在更仔细的审视这些问题与你的答案所代表的意义前,我们不妨先倒回个几年,看看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这个惨况的。

简短的历史

1950年代音响工业萌芽、并在1960年代开始商业化时,当初为了试着将新技术的「测试优越性」与「较佳音质」的目标相结合的一种评估、评论的方法逐渐被大家接纳。这种蓄意的阴谋似乎是由媒体与许多业界厂商一同推广,这阴谋根基于技术上完美(测量某种被认为有用的特定规格,并得到正确的结果)就等于声音完美的理论。这种理论有着只要靠某种测量就能决定性能竞赛赢家的优点。就算在最不经意的聆听状况下,我们的耳都能提供完全相反的答案,但这种「证据」让圆滑的营销操弄手法至今仍然有效。到1970年代中期,这种理论的发展已经到了音响系统已经不可能再做出更多进步的阶段。更低失真、更高的上升速率、更好的阻尼系数、更宽的频率响应与更大的功率的赛跑被自己给绊倒了,终于暂告一段落。
就在此时,一些摒弃这种测量性能(某种技术完美)理论,而认同「透过器材听音乐是效果更好的工具」这种更主观方式的小型刊物出现了,而接近「现场音乐」成为最当红的评断标准。其中某些新「地下杂志」更认为测量完全不重要,甚至可能对评估的过程有所损害,因为测量结果相同的器材可能听起来完全不同。结果就是聆听器材的方法变得更为复杂了,杂志的评论员花上许多时间聆听、比较不同的器材,以决定何者听起来较佳。在这段期间诞生了「金耳」,他们的评断可让许多消费者用自己的血汗钱投下信任票。每个月都会有新器材被捧为「当前最佳声音表现」,而不同杂志专家们的意见常常天差地远。消费者可能会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可信赖的专家,或是变得越来越困惑,或是完全放弃,回归到较安全可靠的测量评断标准。

1980年中叶,这个旋转木马已经停不下来,多数厂商只把努力用在诱人的广告文案、图片、高科技的外观与小巧思上,不然要跟其它厂商竞争显得十分困难。规则变成:如果器材与它的广告看起来很昂贵,那么它听起来一定一样棒。(让音响界更加沉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此时软件由模拟转到数字,带来一些显然相当可笑的观念,例如「数字友善」(digitalready)的喇叭与扩大机,而且还差点就成功重写了「动态」一词的定义。)

就我们所知,长久以来对于正确的作法(那个我们相信让我们大多数人深陷音响地狱的作法)并没有严苛的审视。现存的作法中没有哪一种比较好:不管是测量、规格、盲目测试、双重盲目测试、是否会跟着音乐打拍子,或是与「真实」的音乐比较,都没办法作准。也没有任何有秩序的、合理的、能找出结论的方法可视为认真的选择,让我们能有效评估我们的器材与回放系统。这正是我们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

我们认为这么多人深陷音响地狱(或正在往它前进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对音响系统的目的感到困惑,所以使用的评估音响器材的方式常是具有反效果的。如果你同意你的音响系统的目标应该是要在情感上、生理上、理智上让我们投入音乐,那我们对于其目的提供的描述如下:

理想的音响系统应要能重现对于唱片容的精确声音模拟

既然如此,若我们对于唱片中的讯息有相当的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不幸的是,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声明看起来有点武断,但是以下的论点将可以证明这点,所以我
们必须提出最类似的作法。)即使我们身处每一个录音现场,我们也无法把从麦克风到母带(更别提CD或黑胶了)
之间的电气讯号诠释成可以感受得到的体验,让我们可用来评估音响系统。即使我们身处录音师的鉴听系统现场(假想的参考),我们也无法把这个体验移植用来评估任何其它系统。就算我们能把这印象定格在脑中并以它作为评估任何变因的依据,这跟决定系统或器材的正确性也完全无关,因为鉴听设备在一开始就不可能正确(后面会详述)。如果上述为真,我们该如何评估任何回放系统或器材的正确性呢?

老方法:用参考软件来比较

我们从检验当前常用的方法开始:一般的程序是使用一张或数张喜爱的软件,在两个系统(或同个系统中切换两件器材)播放音乐片段,然后决定你较喜欢哪个系统(或器材),或是哪个系统与你心中的参考之音更接近,或哪个系统「告诉你更多」录音中的音乐。这不管用!即使你用上一打参考软件、即使你比较了舞台大小、频率响应、瞬时响应、音色正确性、乐器定位、纯净度等等项目、即使你比较你记忆中对两个系统的情绪反应,它都没差异。实际的结果都一样:你得到的结论是哪一个系统(或器材)与你认为某个录音「应该」听起来的声音更接近。而既然录音或我们使用的器材都不是正确的,这个方法根本无法告诉我们哪个系统是更正确的!用不正确的工具来评估某件事情的正确性根本就是方法论上的背叛行为,更别提我们是用记忆中的声音信息来做判断了。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用这种方法而对一个系统有正面的反应,是一个由录音、回放系统、经验法则、记忆与期望所结合成的「愉悦的互补结果」;由于录音方式存在着极巨大的差异,这结果不大可能被复制。(扪心自问,当你碰到一个器材或是系统能把你的「参考软件」回放得很棒时,它是否能把你所有的唱片都回放得很棒?答案通常是「否」,而人们的解释通常是去怪罪那些其它唱片,而不是音响系统。不,我们不是所有的唱片都很棒,但是我得所有的唱片比你所认为的都要好上许多。)

我知道许多人会认为这些言论是音响邪门歪道。我们希望你能记住我们的目标:避免厌倦与困惑,让我们保持兴趣,喜悦的朝着正确的路上升级我们的回放系统。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检验我们所相信的,依赖「录音与音响系统听起来应该是如何如何」的方法。我们现在应该可以了解,相信这种方法可确保我们会到达音响地狱。我们的论点是:即使唱片或回放系统都不是正确的,正确仍然是唯一重要的目标。因为当回放尽可能的正确时,还原唱片容的机会也是最高的;当我们手边(或耳边)有越多唱片的时候,我们就大有机会可以深刻体验唱片中的演出。现在只剩下叙述可能可以带来改善的方法了(别急,马上就来)。

至于那些宣称有幸身处录音现场的聆听者,当他们报导录音现场与回放结果有着明显的相似处时,其实可能是不自觉的在反应某些其它的迹象。如之前所述,即使他们从录音师的「参考」鉴听系统中听到了回放结果,没有人可能知道母带或最后的软件中有些什么东西。任何认为世间有「参考」回放系统听起来就会像是现场的人,都是没有仔细思考的,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这一切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不是暗示的威力,高传真音响早在几十年前就会被谴责是个大骗局。回想起在五零年代由许多音响促销者举办的实验,大多数的听众「认为」他们在听的是个现场演出,直到布幕拉开,法师的诡计现身。事实是,听众根本没有这样「认为」;他们只是顺水推舟,没有对他们所听到的声音做任何深入的思考。心理学中,我们会相信我们所看到的,并且会「听到」我们期望听到的东西。大概只有讽世者与偏执狂,才会在大家都很开心时还去明指出其败笔。

另一个有关的误解与「鉴听器材」的正确功能有关。这类器材的目标是要让我们知道录下来的东西在音响系统上听起来会怎样,并依据它做出录音方式的调整。即使录音师是以他们的鉴听回放做依据来决定录音位置或使用哪些设备,录音制作人或消费者也都不该就认为鉴听系统是对的或正确的。无论如何他们都得使用某些器材,而顶尖的唱片公司会想尽办法使用好的鉴听器材,以尽可能听出来他们做了些什么。但是不管使用了什么鉴听器材,它们都不可能是最正确的;对可以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回放系统(比方,一套更正确的系统)来达到更接近真实的回放结果。请注意是「更正确」而非「正确」。没有任何正确的系统、正确的器材、正确的录音,这点得我们一再强调。但就算每个音响迷们都知道这样的主张是自明之理,当我们开始进行严格试听的那一刻起,这论点却立刻会被遗忘。

建议的方法:用差异对比来比较

当用一般的方法聆听两套回放系统时,我们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可以选出较为正确的那一套。无论如何,评估单一器材是在乱七八糟的测试整个回放的环节;这么一
来选择更正确的器材的所有努力,都因为我们对系统中每一个相关的器材的同样不确定性(因为这些器材都是用对充满偏见的方法挑选出来的)给混淆了。用这样的方法来挑选器材,我们要怎么确信它不会误导我们在播放系统中评估其它器材的行为呢?


要决定某个系统或器材更正确的方法是把测试行为颠倒过来。与其在两套不同的系统上播放特定几张唱片(你觉得是可靠的唱片)来决定哪套刚好听起来较接近我们认为音乐该听起来的模样,不如在这两个系统上播放一堆风格与录音技巧大不相同的唱片,来听听看哪个系统可以表现出唱片与唱片之间的不同。这是每一个有耳的人都可以利用的方法,但这需要先摒弃一些我们习惯的方法和偏见。

更进一步的解释如下:拿出两打不同音乐形式的唱片流行歌、管弦乐团、爵士乐、室乐、民谣、摇滚、歌剧、钢琴只用你喜爱的音乐,但是是你不那么熟悉的唱片(避开那些你最爱的、你认为可以告诉你某些性能表现的「测试」唱片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做只能检验那些基于你之前在其它系统或器材上所听到的「特性」的优劣。请见后面详述)。先用一个系统回放,然后用另外一个系统回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把这些唱片全都播完(两个系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也可以只有一个变因,例如线材、扩大机或喇叭)。

回放出较多差异的是比较正确的系统在不同的唱片间可以显出更大的对比。

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台1940年代的手摇留声机播放艾尔琼森演唱的「Swanee」一曲与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的贝多芬。这两张唱片的回放会比在现代音响系统上听这两个录音的LP版本更为相似,对吧?我们在追寻的是一个能将这些差异最大化的回放系统。比如某些管弦乐的唱片会发出比喇叭之间的距离更宽广的舞台,某些唱片舞台则会局限于两个喇叭之间;某些唱片会把乐器定位在空间之中,某些唱片则会让乐器混在一
起,好像在包厢听到的音效;某些唱片会让木管听起来退到管弦乐团后方深处,某些唱片木管则会听起来在前方;某些唱片会用强而有力的大鼓A我们,某些唱片则几乎分辨不出定音鼓与大鼓间的音色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不同的演出方式或录音方法,或许它们可能完全不算正确的演出,但这些因素都与我们使用的评估程序完全无关。举例来,当比较两个喇叭系统时,认定不管播什么唱片总是能表现出超过喇叭之间的舞台宽度者是较正确的,其实是大错特错。你可能较喜欢这样的舞台表现方式,但是另一个喇叭,因为能表现出不同唱片间的差异,其实是比较正确的。较能表现出唱片与唱片之间的差异的,反而是那个较能接近演出实况的喇叭。

某些流行歌唱片呈现出有共鸣的嗓音,有些唱片则声音较干;某些唱片歌声可能与乐器结构混在一起,某些唱片则让我们把伴奏的乐器与和声远远在背景中;某些唱片听起来有鼻音、某些听起来沙哑、某些听起来有金属味道、某些则温暖。「用参考软件来比较」的老方法会让我们对播放「参考」软件时在人声表现、与乐器的相对大小、形状、音量、重量感等项目听起来较接近我们脑海中印象的系统有着较正面的评价。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较喜欢某种流行歌曲特定的呈现方式(或是管弦乐团的平衡、摇滚乐的重拍、爵士的亲昵感、钢琴的敲击感),而当听到此类唱片时会认为这才是正确的。
我们于是错误的把这些唱片提升为参考等级(追随琼森教授),之后在评估任何系统时都追求这种「正确呈现」;而如果我们没听到这样的表现,我们就会把这系统列为是不正确的。这作法的问题在于,既然录音或回放系统一开始就不可能是正确的,认为音响系统播放都要遵从这种表现是相当危险的。事实上,如果它持续重复类似的表现方式,
它一定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两张唱片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好的音响器材或系统还要符合其它重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听起来不能让人感到疲倦),我们提议的新的比较方炕A则不大可能轻忽任何项目。

同构型的地狱

用参考软件比较的方法一定会导致一套充满相似性的音响系统,有着某种声音上的特色,最终会导致厌倦,也就是音响地狱已经不远。因为我们只能依靠回放系统的能力,来表现出唱片与唱片之间这些巨大的差异性。(这也是LPCD更优秀的铁证之一,因为CDCD之间有一种无法测量但很明显可听出来的相似性、声音的同构型,而LP却没有。)

CD吸引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有着听感上完美、重复的同构型:性能上完美,录音与回放的「噪讯」远低于任何聆听真实音乐演出场地的环境噪音(请不要认为这是相对于LP表面噪讯的酸葡萄心态言论)。我们都认识在评估音响时注意力全集中在噪音呈现或是在找寻回放之间对的相似性(而非音乐的播放)的聆听者。他们一般的抱怨都是「这张唱片跟我上次听的印象不一样」。你有没有想过,
追寻完美与对同构型的需求,其实是同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深深被烙印在人性最糟的一部份中?这种「美德」不知不觉的影响我们,我们被它所利用,到头来让我们自己变弃不人性化(影集「星舰迷航记」早在第一代就探讨过这些议题)。也许文明最大的敌人最终不是战争、疾病或压力,而是厌倦!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得在日常生活中抽出时间来放松,以聆听音乐来重新激励自己(起码对我们这些天份不无法自己演奏的人来)。要让聆听音乐以求放松的行为变得有效,回放系统一定得确保每张唱片之间能有足的差异性,不然就会生厌倦(厌倦与同构型关系密切,与染色、消毒处理过的声音一脉相传)。同构型很微妙,同时也很阴险;它永远存在,等着我们与之搏斗;而我们必须战胜它,不然我们会像我们所听的音乐一般,妊t的变成提供镇静药效的声音壁纸(或甚至更糟)。

鼓励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的方法与目标是要用参考软件得到一种同构型,质的差异就很容易被忽略;而我们渴望听到与参考软件的同构型的恶习,会让我们追寻对比差异性的路途异常艰苦。后者需要更全面的注意力,需要我们的智慧以及情感的连接,不能只用一两张唱片而是非常多的唱片,不能只用同个类型的音乐而是要用差异很大的各种类型、各种录音方式的音乐。

当我们的注意力被领到同构型上时(与等着被评估的系统之间、与我们对现场音乐的记忆之间、或是与「当代最佳」音响系统之间的同构型),我们很自然的就会专注在垂直的(频率方面)或是静态的(音场舞台)因素上。但是声音特性的同构型不是只有在频率方面(我们通常在追寻的目标,并试着在其中找出声音的正确性)而还有在时间方面(动态对比就在其中)。当我们的注意力
被带到对比差异性上时,我们会自然的专注在音乐的流动上、动态分辨率上、以及乐器及声音的相互作用上。当我们拿「用参考软件比较」方式来比较那些我们自以为是声音正确性版A最后会得到的结果不是在唱片中的声音样貌,而是前述的一种多种因素互补的效果。如果一个系统因为不能一再重复的播放出宽大的舞台或温暖的声音而被认为是不优秀,我们最终会得到一个妥协其它正确性的因素的系统,因为不是每张唱片都会回放出宽大的舞台或温暖的声音。当一个系统回放某些唱片时会有巨大的舞台与温暖的声音,而回放某些唱片时会有萎缩的舞台或冷酷的声音时,就证明了这样的系统不会在呈现这些声音特性时造成阻碍。

使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估音响系统需要一些时间,也得重新习惯;但我辈音响迷们会花上几个小时找出电源处理或垫材的好处或坏处也是众所皆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经过两三个小时使用这种方法比较两个器材后,我们可以斩钉截铁的找出其中较优秀的那一个!如果我们认为两者都不是对的优胜者,那我们可能可以两者都不正确,不必再花时间考虑。换句话,我们现在得到一种确保能让我们朝正确的方向升级、获得更正确的系统的评估方式了。

细节与分辨率

我们不妨来检验一个普遍存在音响评论中的有趣错误观念。许多聆听者在谈到回放系统的解析实力时常用细节重现的能力来描述,例如听到之前没听到过的东西。这些聆听者描述的比以前更多的「细节」,其实常是在频率与时间领域中毫无关连的微型事件(这些事件被适当的连接起来后,可以生正确的和声结构、冲击性以及连续演奏)。因为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无比的短暂,在现实世界中对没有这样的东西,而现在却因为他们音响系统纯然的杰出特性而被表现了出来,这些聆听者认为他们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东西,事实上也没错!也因为这样,他们更容易被误导而认为他们所听到的东西是重要而正确的。这种观念会被明显的感知所影响而生增强、煽动的作用。当然,这些「细节」对存在,只是它们的意义被误用了。事实是我们只会从音响系统中感知到这种「细节」,但在现场音乐演出中却从来不会。

另一方面,「分辨率」则是这些微型事件连结后的结果,当事件如此微不足道时,应该是无法察觉细节的。当这些事件被正确的连结时,我们则会感受到更正确的音乐演出的感受。这跟我们感受视讯录像(Video)与电影底片(Film)差异的方式是很接近的。视讯录像似乎有更多细节、有着许多更明确的独立影像事件;但是电影底片却明显的有更高的分辨率。若了解视讯录像中的「细节」其实是由粗的粒子所伪造的,就如音响中的微小事件一样,我们可能就不会误解了音响中的「细节」一词,会用更适合它的名字称之,那就是「颗粒」。颗粒造成了感觉上听到更薯h的事件,特别是在较高的频段,因为它们是刻意被独立于音乐结构之外,制造出一种被强调过的不自然感。在真正高分辨率的音响系统中,不存在颗粒感,而是为一种由许多音乐性的小细节连结而成的,天衣无缝的流动感
所取代。(请参考1993年秋季Postive Feedback杂志Vol. 4, No. 4-5的「As Time Goes By」一文)

发展部

回到我们建议的方法让我们称之为「用差异对比来比较」。我们强烈希望你能抗拒使用单一唱片来比较两个系统的反射性动作。这可能需要做几次练习,直到你能戒除这种A/B比较的恶习,这种恶习只会让增长你对音乐垂直的而非线性的注意力。如果你只是分析式的聆听短暂的音乐片段,前后跳跃,那是不可能得到流动的感觉与纯然音乐性的感受的。音乐与它的演出(两者应该视为无法分割的)主要是对于持续延长或突然停止的预期所发展的结果。对音乐的这种要素是不可能只用A/B比较做出结论的。也许你会讶异的发现,表达这种音乐戏剧性本质的能力,是辨别音响系统或器材特性最重要的单一元素。

使用「用差异对比来比较」的方式来评估器材,让我们得以排除回放系统中其它的器材,即使在一套还没经过这种方法测试挑选出器材的系统中,也能执行此一可靠的方法。一旦你找出了较准确的器材,接着会发生的通常就是某些声音元素无法让人全然满意,因为器材越正确,整个回放环节的表现能力提高,错误也就更容易被凸显出来。下一步则是要挑选系统中一个功能不同的器材(通常从讯源开始找会较简单,效果也较显著),然后重复用差异对比来比较的作法,一一检视系统中的每项器材。这包括线材、电源处理器、RF滤波设备、垫材等等,也适用在扩大机、喇叭与讯源上。

「用参考软件来比较」的方式的不足之处,让我们面对无可避免的厌倦及困惑时毫无头绪。「用差
异对比来比较」的方式与任何音响系统相同,也对会有其不完美之处,但因为它让我们与唱片容更为接近,总是提供了更多关于现场演出(毕竟这是最常被录下来的东西)
的线索。而当使用「用差异对比来比较」的方式更换越多器材后,结果总是比起使用「用参考软件来比较」要来得更为正面许多。顺带一提,以「用差异对比来比较」的方式来升级你系统的表现能力还会生一个让人欣喜的附带结果,那就是你不但会为了这种方法而收集许多不熟悉的唱片来礼A音乐的收藏,你更会发现原来你的唱片库中已经充斥着许多比你之前所评断的还来得更棒的唱片。这样下去,你不但会对你许多迄今仍搁置的唱片收藏更为熟悉,你还会发现有好多让人兴奋的音乐已经早已在你手边立刻可供欣赏,这就是音响天堂的境界了。

错误的先知会带领许多音响迷远离通往音响天堂的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音响系统在呈现每种音乐类型时,无论使用的录音方法为何,听起来都要一样。一套正确的回放系统会依照唱片被录制的方式来回放音乐;它不会重新诠释其中的讯息以符合某些「音乐透过音响系统听起来应该是怎样」的偏见。(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人认为某些喇叭特别适合摇滚、某些适合古典。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两者都是不正确的。)换句话,你不可能只把蟾蜍变成王子,
而不把兔子变成老鼠。

只有当音响系统是尽可能正确的被架构时—也就是,只有在它专注于呈现高度差异对比的回放时—,它才可能重现任何唱片中音乐表现的独特性。只有这样,它才可能让聆听者与每一张唱片进行情感上的连结,无论这音乐是器乐演奏或歌唱、无论这音乐带有什么讯息。走上歧途的结果则是厌倦与困惑。请各位深思。

作者
李昂纳德诺维兹(LeonardNorwitz
1993年一月至四月

彼得夸卓普(Peter Qvortrup
1993年八月至十二月

翻译
刘名振
2010年十月




----------------






劉名振算是以前音響神壇上我蠻喜歡的一個主筆

所以他轉行賣音響了?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1万

帖子

296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96
注册时间
2004-11-17
发表于 2011-1-17 00: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名振是个耳机迷
beyer的声音,如果正确的看他,不但拥有自然,准确,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那些华丽的色彩,但却可以纯洁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的境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8946

帖子

23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9
注册时间
2007-10-13
发表于 2011-1-17 00: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慢慢学习领会
谢谢LZ分享
按住那颗驿动的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700

帖子

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5
注册时间
2010-8-29
发表于 2011-1-17 01: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中。
树欲静而风不停 子欲养而亲不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74

帖子

4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8-12-30
发表于 2011-1-17 0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5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9-12-6
发表于 2011-1-17 01: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790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8-8-13
发表于 2011-1-17 04: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这么长的文章,才是病入膏肓的严重预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主题

5324

帖子

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09-4-9
发表于 2011-1-17 04: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套正确的回放系统会依照唱片被录制的方式来回放音乐;它不会重新诠释其中的讯息以符合某些「音乐透过音响系统听起来应该是怎样」的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894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7-6-23
发表于 2011-1-17 07: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可能是篇好文章,但翻译真的很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0-12-29
发表于 2011-1-17 07: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主题

1万

帖子

205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05
注册时间
2003-7-11

最佳创作奖

发表于 2011-1-17 08: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就是翻译稍有点生硬。
非线性的世界是不可能被量化的。耳朵是最好的检验工具,声音因人而异。
总感觉哥德巴赫猜想要被证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33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8-11-8
发表于 2011-1-17 08: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需要HIEND器材的
高价器材皆浮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67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1-1-16
发表于 2011-1-17 09: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美主义者,对完美的追求是痛苦的,逻辑漏洞是最大的障碍,其实在不完美的逻辑下制造的任何器材,都是漏洞百出的,还是对不完美的容忍会使我们更快乐些。
z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288

帖子

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3
注册时间
2009-11-14
发表于 2011-1-17 09: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切的翻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3957

帖子

8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2
注册时间
2008-4-24
QQ
发表于 2011-1-17 09: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沉迷 于 2011-1-17 00:27 发表
好长,慢慢学习领会
谢谢LZ分享


观点很有启发性。与其寻找与自己梦中情人一样的仙女,不如尝试欣赏不同类型的女孩。
又好比与其追寻正确无比的某种意识形态,不如去理解不同的声音。
大音希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4-29 04:27 , Processed in 0.123946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