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2 00: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外观与构造
PFR-V1沿袭了目前SONY的顶级耳机SA5000的弹力布、铝制框架头戴式设计,降低压迫感,保证使用者即使长时间配带也不易产生疲劳,V1整体质量为96克,比一般耳机要轻。头梁部分为可调挂杆设计,有十一个刻度指示,每个玩家可以根据自己脑袋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宽松度,记住自己的刻度值,便于保持每次佩戴位置和听感一致性。
PFR-V1的软球顶高音采用了铝&铜合金材料的球形外壳。从声学角度来讲,球型的外壳设计没有尖锐的转角和边缘,能减少声音衍射和反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箱体内部的驻波,提高声音纯净度,音质表现更出色。另外球形外壳有很大的空间刚度,能够使其腔体内部的压力均等,从根本上消除有害的共振对音质产生的影响,为提供优质的声音表现奠定了基础。
PFR-V1的设计试图将耳机的小型化、私密性与音箱的开放化、全面性相结合,创造“个人声场”的音乐体验。两个一英寸大小的一体化铝制扬声器单元,通过头悬臂固定器固定在距耳廓半英寸的前侧方,扬声器正面直对耳道,既不会给人耳带来类似耳机的压迫感,也能形成一种耳廓正常接收声波的类似音箱的自然开放、双耳互馈的听音体验,有效地模拟日常聆听时声音的传递方式。
传统耳机的耳罩对其低频再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声音在耳罩和耳朵形成的腔室内进行多次反射,这对低频声的泛音、对于混响的表现是有利的,令声音更加饱满厚实。而PFR-V1无耳罩的全开放结构使得单元能进入耳道的低频量感变得非常少,因此,PFR-V1设计师独创性的采用了低频导管(有点类似音箱的长导相管设计),将单元产生的低频直接导入耳道,强化低频量感和保证整体声音的平衡,解决了动圈单元分频传导的难题,即所谓的“Extended Bass Reflex Duct”的重低音再现技术。
无论从声学角度上还是从外形的设计上来看,也无论是把PFR-V1看作音箱或是耳机,它都是一款颠覆传统设计的标新立异的产品。这款产品为室内个人听音而设计,为了追求音箱那种开阔的声场表现,采用了全开放的形式。这样的产品不具备隔音性能和耐碰撞磨损性能,因此不宜作为外出随身音频放音器使用的。
二、声音特征
(本文的听感主要以接HA2002耳机放大器,不加增强器的系统搭配方案为参考)
本次试听的音源:Mark Levinson 31转盘,Creative EMU-1212M声卡,IBM笔记本;
解码器:北京叶立8HD全平衡解码;
放大器:铁三角Ha2002、叶立8pr&8s;
耳机:SONY PFR-V1;AKG K1000;爱丽丝Mpro;
线材:VDH orchid、jubilee等。
从整体素质、听感和擅长的音乐类型来说,V1是一爿精品店,而非百货店,也即是:PFR-V1是一件非常有特点的产品,但不应以全面或者全能来作为评价的标准。整体上,它沿袭了SONY耳机精致细腻、清爽透明、高解析、中性偏甜的一贯特征,但其特色也是非常明显的。
1、中频迷人
第一耳朵听PFR-V1,最大的感受就是中频饱满、圆润,醇厚甜美松软,富于歌唱性,非常突出了中频的表现力,无论是人声还是器乐都表现出浓郁、优美的音色特征,中频离头的距离比较近,结像较大。
这与PFR-V1独特的单元构造有一定关系。PFR-V1采用了磁力高达440 kJ/m3的高磁性钕磁体和波门杜尔铁钴合金磁路,实现了甚至比纯铜更高的磁通密度。这些材质能够释放足够的能量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从而产生细腻而又清晰的中音区。
2、透明清晰
由于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扬声器的体积, PFR-V1有效减少了扬声器单元不必要的反射音成份,以达到重现高清晰音质的目的,再现了纯净的声音。PFR-V1具有高档音箱和耳机那种可贵的声音清晰度和透明感,乐器的分离度很好,听感介于铁三角耳机与森海塞尔耳机之间。不过PFR-V1的乐器定位并不是最好,特别是在加上增强器以后,声音的延时增加,模拟的混响时间加长,而使得个体的发声源定位并不是那么精准和鲜明。
3、高频延伸好
听过不少SONY的高档耳机和耳塞,高音频响宽、延伸出色、音色细腻、残响丰富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这回的PFR-V1亦不例外,一如既往的秉承了SONY这一优良的特性。PFR-V1的高频柔顺、精细而有光泽感,但绝少会发出尖刺、干涩的高频失真或者高频过量的现象, SONY对于高频的处理手段是很一套的。
4、还原能力强
单元磁路设计的高灵敏度,也令PFR-V1揭示音乐文件素质的能力非常强,对音乐文件的录制或压缩质量反应灵敏,播放不同的唱片或者网络音频文件,能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当然事情总是两面的,正是它的这种灵敏的解析能力,也使得那些在多媒体音箱上听起来跟着摇头晃脑,随歌哼吟的歌曲,在PFR-V1上听起来变得面目可憎,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就忠实还原性来说,显然应该是前者。
5、速度快
PFR-V1的音圈直径与单元尺寸相比,是非常大的,因为音圈越大驱动力越大,那么音膜的重量和惯性的反作用力越小 ,因此也保证了PFR-V1回放音乐时非常迅敏的速度感,无论是表现贝多芬《克鲁采》首乐章那种疾风骤雨般的激昂、亢进的小提琴激烈快奏,还是表现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奖的《拯救大兵》里那种子弹破空而过、密集而尖锐地飞窜呼啸在耳边的场景,都显得的活生而轻松。
6、影院感强,同步性好,场感明显
PFR-V1单元的摆位模拟音箱放声效果,营造了一个mini的听音声场;开放式设计增加了两耳的声音互馈;高品质的电气指标保证了声音有效的还原,因此用它看电影的时候,有音效非常明显的影院感。人声的定位在额头的正前方,结像较小而准,如同中置音箱的效果;声音延时丰富,扩散感好,增加了影院的环绕音效;低频结实冲击力好,对弱奏的良好还原,增加了现场的那种震撼力。
三、对比试听
第一眼看到PFR-V1,很多玩耳机的朋友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奥地利AKG公司的经典之作K1000。这款耳机同样具有类似的开放单元构造,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单元角度来调节声音的入射方向。然而20年前的技术,K1000为了实现开放状态下声音的自然真实还原,灵敏度只能做到74HZ这样的极端程度,因此,良好驱动这款耳机需要动用强有力的音箱前后级功率放大器这样的BT组合来实现,这也是技术限制的无奈之举。到了今天,PFR-V1却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小功率下的驱动,其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了。
作为试听比对,在这里将PFR-V1和K1000推上了PK台。K1000采用北京叶立先生的8PR前级+8S后级(均为电子管OTL结构)驱动,PFR-V1依然采用HA2002驱动。为了使对比条件更加类似,将K1000的单元角度掰开至最大,单元与耳廓的夹角和PFR-V1基本一致。
和K1000相比,PFR-V1音色上更加浓郁、柔和、温暖,人声比较靠头,从背景音乐中更加突出、更加直接。低频收得更快,但力度上却有不及,大动态时外壳摸不到震动感。K1000则将整体声音推到离头更远的位置,特别是人声较远,结像确实更大,可能与振膜面积更大有关,音色偏监听偏冷静,大动态时外壳网罩能感触到明显的谐振。试听古筝独奏,PFR-V1的扫弦声更华丽、空灵,有更多箱声,音色软调一点;而K1000则能明显地感觉到指甲拨弦声更硬朗、立体、金属感强,力度感好,定位更准确。声场感受上,两者有类似的表现。K1000在8s的驱动下,中低频雄浑有力,并不弱与高频的表现,因此在声场规模上,PFR-V1那种收得比较快、下潜又略有欠缺的低频就使得声场显得要略小,没有K1000的开扬。
四、加上小配件
PFR-V1的配件非常丰富,玩法多样,逐个加上这些小道具,PFR-V1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1、加上增强器(BAM-P1)
在HA2002后加上增强器,PFR-V1各频段的增益明显加强,细部揭示力更突出,声音延时增加,似乎有点EQ的效果。陈洁丽《遇见》前奏部分的微弱伴奏细节响度得到明显提升,齿音增加但并不刺激。加了增强器解析力和频响延展也有提高,声音更加饱满,低频更结实有冲击力。
在IBM的耳机输出口后加上增强器,PFR-V1的声音就均衡、密度增加,音色变得浓郁、优美、醇厚、圆润。在播放过程中,增强器微微的发热。而如果是PFR-V1直插则数码声非常严重,可闻失真明显,声音有气无力,发虚、发飘,频段脱节。看来对于普通的数码音源,增强器的效果是必不可少的配件。
另外,也试听了一下爱丽斯MPRO耳机接驳增强器后的声音效果。MPRO的响度明显加强,能量感冲击力增加,更具有攻击性,但增益有过了的感觉,声音出现发硬,变粗等失真现象,轻松感和宽松感减弱,失去原有的精致感。PFR-V1的增强器还真是为它量身定做的。
2、加上耳机套
配件中有一对专门为低音导管配的海绵套,增加海绵套后,耳廓触点的舒适度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中低频的量感、弹性和丰满度,低频下潜增加,规模感更加宏大,混响时间增加,声音包围感更好,声音更浓郁,高频略显暗哑。
3、加音频延长线
PFR-V1加上3m的音频延长线后,使用的有效距离大大增加,但是由于线材加长带来电路感抗、阻抗和容抗的变化,对声音也有些许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透明度、明亮感和对比度略有下降,而声音显得温暖些,当然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小的,不进行反复的比对并不易感受到。
PFR-V1将音箱的声场听感与耳机的细腻感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确实是一款非常适合网络高速信息化时代的听音产品。
[ 本帖最后由 忽然散步 于 2008-7-12 15:52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