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470|回复: 44

12月21日 伦敦Barbican LSO音乐会小记

[复制链接]

174

主题

5786

帖子

256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6
注册时间
2005-6-10
发表于 2008-12-24 0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2月21日,英国伦敦弥漫着浓厚的圣诞气氛,oxford road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越了上海的南京路。在人群中拥挤了一天,已身心疲惫。晚上在Steak House吃了一顿美式牛排,说实话,大大不如苏州的星期五好吃,要了我30胖子,有点心疼。吃完晚饭一看时间,哇,已6点半,匆匆赶往地铁站,直奔伦敦交响乐团的常驻地Barbican center。

临近圣诞节的Barbican 也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圣诞树,雪花,装饰着整个入口礼堂。来听音乐会的也络绎不绝的到了,以中年人和老年人居多,当然年轻人也不少,大部分穿的很正统,看到了几个亚洲人,绝大部分应该是日本和中国的。

7点10分,进入会场,Babican这个音乐厅,没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那样金碧辉煌,也没有柏林爱乐大厅那样气势磅礴,很中规中矩,可以说没什么特色,但墙壁上的吸音及回响系统还是做得很规范。舞台后壁上艺术感强烈的LSO还是很引人注目。

7点40分,音乐会正式开始。指挥家安德烈普列文在一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慢得走向乐池。年近80的普列文明显苍老了很多,很像当年的旺德,要双手扶着栏杆才能走上阶梯,观众的掌声异常热烈。

第一首是海顿的104号伦敦交响曲。虽然是首很成功的作品,但我并不熟悉,听的不多。整首曲子下来,有种温吞水的感觉,似乎乐队还没进入状态。我坐的位置是楼上第三排,中间靠右的位子。整体的声音感觉非常温馨自然,由于是首小编制的交响曲,层次感非常清晰。但是距离乐队较远,乐器的质感感觉不是很明显。

第二首是本次音乐会我的重点,莫扎特的第三小协,安妮索菲穆特出场。曾经被穆特和LPO的莫扎特小协这套cd毒翻,这次亲临现场,而且是和自己的前夫以及水平更高的LSO合作,期待性大大提高。这首曲子,乐队的规模更小,总共加起来似乎也就20人左右。今晚的穆特仍是一头气质的黄发,一身黑色的晚礼服,上面点缀着一些花的图案,气质典雅。乐曲一开始,普列文指挥LSO的伴奏立刻吸引了我,速度控制的非常好,声部之间融合的非常默契,浑然一体。穆特眉头一皱,美乐从此开始。先前听过穆特和卡拉扬录制的第三小协,那时穆特的演绎还显生硬,中规中矩。04年和LPO合作的版本明显加入了自身的气质和味道,但也许是录音的缘故,还略显拘谨。今天的穆特完全释放了,我以无法用语言形容,那飘逸的音色,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和丈夫指挥下LSO的默契配合,我听莫的第三小协从未有如此感动过。听完现场,回家在听cd,只想说,现场的感染力真是太强了,音符始终是活生生得弥漫在四周。这次坐的位置太远,没能清楚地感觉到小提琴的质感和音色。记得大二去维也纳,在某个宫内听的一次小型音乐会,小提琴一开声我就笑了,笑中带着灿烂的泪光,这是不由自主的,小提琴的质感,丰富的泛音及细腻的音色洋溢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中,感情丰富,感染至心,这种感觉,耳机,箱子如何给你?

似乎都没感觉到20多分钟的流逝,等我缓过神来,已经四周掌声雷动,穆特返场五次,我的手已经拍得麻木了。普列文即要转身站起身的时候,穆特特意献上一个爱之吻。2人走下台的时候,穆特还向前夫伸出大拇指。普列文用3个词来形容:低调谦虚和蔼。

中场休息,乐队结构开始重新布置,下半场是大编制。

下半场第一首是普列文当年亲自为爱妻及另一位才26岁的低音大提琴家Roman Patkolo谱写的协奏曲。似乎还是去年首演的。从未听过。曲子是现代风格,小提琴与低音大提琴的对话时而结伴同行,时而对立相斥,虽然不是很理解,但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丝浪漫的色彩。

本场音乐会最后一首曲子是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组曲。普列文曾经指挥过VPO录制过这首曲子,本次指挥LSO,感觉,处理得更为自由放松,LSO的声音的流畅感被发挥到了极致,一气呵成用来形容这个演绎最恰当了。著名的圆舞曲段,时而深情缓慢,时而热烈奔放,不愧是指挥LSO二十多年的老一辈,将一个七八十人的大型乐团,融合成一个高水平的团体,演绎施特劳斯的作品得心应手。赞!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结束,一声Bravo!全场再次掌声雷动。当普列文吃力的站起来,转过身来时,全场一片喝彩声。此时我清楚的看到,穆特已经换好衣服,站在乐池的入口处迎接前夫的归来。当前夫缓慢的向她走去时,穆特再次伸出了大拇指,再次亲吻了下前夫。虽然两人与2002年喜结良缘,仅4年之久就分道扬镳,但两人的感情还是如此之好,也许这就是“因为艺术而走到了一起,也因为艺术而劳燕分飞”。

谈点感受:
此场音乐会后,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观念,我要听音乐,不要听HIFI!音乐里有无穷尽的HIFI,HIFI里虽然也有音乐,但那是死的,机械式的,无味的。回想以前搞系统,一股脑的追求解析,动态等,到头来,听了没多久就厌了。倒是sony DE445+D2000,使我听布鲁克那的第七感动到泪流满面。回想下,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是音乐?还是器材?我想,我还是走音乐这条路,让好的器材为我铺平前进的道路。

结合以前听过的几场LSO的音乐会,我更加认识到了器材搭配的重要性,就像乐队的搭配一样。莫扎特的小协以轻松明快的风格为主,大型的管弦乐队的伴奏就显得笨拙厚重拖沓,与曲目的风格背道而驰,就像卡拉扬和柏林爱乐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一样。相反,大编制的曲目,乐队规模一定要够,不然气势不够,底盘不稳,缺乏烘托。曾经听过欧洲室内乐团演奏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明显底气不足。器材也是,从音源到耳放到线材,风格五花八门,怎样搭配到符合自己的风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搭配好的中端系统绝对比胡乱搭配的高端系统好听很多,更适合欣赏音乐。

再次结合以前听过的几场LSO的音乐会,我改变了一个观念,耳机系统是跟动态不搭边的,所谓耳机系统的动态,只不过是人耳感受到的声压差罢了。真正的动态是要用身心感受的。上次听海廷克指挥LSO的艾尔贝斯山交响曲,当日出那一章节的开始,我当时顿然大悟,原来好的动态是震彻全身和人心的。我永生忘不了那次深刻的体会,声音如万剑般骤然穿透全身,头脑发麻,心跳加快。打个比方,听耳机就像在电视机前看人家坐过山车,听现场就像亲自坐上过山车一样,差别已无法用巨大来形容。

最后,再次感叹下,现场的感染力和魅力真是无穷尽的,如果我住在伦敦的话,一定把手头的器材全卖了,每礼拜听音乐会去

门票,很简洁

门票,很简洁

曲目单

曲目单

漂亮的穆特

漂亮的穆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钱 +300 收起 理由
kell + 1 + 300 现场的魅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主题

1万

帖子

205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05
注册时间
2003-7-11

最佳创作奖

发表于 2008-12-24 09: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帮顶 现场魅力无穷~
总感觉哥德巴赫猜想要被证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0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7-6-28
发表于 2008-12-24 10: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听LSO,我们就只有SSO,你们有穆特,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791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08-6-7
发表于 2008-12-24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那天你也在 可惜不认识大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5786

帖子

256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6
注册时间
2005-6-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0: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牛逼 于 2008-12-24 10:04 发表
原来那天你也在 可惜不认识大侠

哈哈,兄弟也去啦,我那天后悔没把位子买在Stalls的前排,穆特看的不是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0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7-6-28
发表于 2008-12-24 10: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位子感觉还是没后面的好。有一次VPO来演出我就只买到第一排的票,指挥的鞋子几乎要踢到俺

[ 本帖最后由 pig2man 于 2008-12-24 11: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主题

9915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发表于 2008-12-24 1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把手头的器材全卖了,每礼拜听音乐会去”------比较难做到~~~并不是银子的问题、是时间的问题。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4607

帖子

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2
注册时间
2007-7-24
发表于 2008-12-24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是咽着口水读贴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339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8-8-28
发表于 2008-12-24 1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欧洲真是好,能听到高水平的音乐会。
笔记本+MDACII鼠摩版+SOLO豪华+ HD650新版+QP435s......
KEF CRESTA10
YANAHA CDX - 580
Sansui AU — D707F 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791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08-6-7
发表于 2008-12-24 11: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stalls 第十排近中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4 1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LZ如下两段话:

此场音乐会后,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观念,我要听音乐,不要听HIFI!音乐里有无穷尽的HIFI,HIFI里虽然也有音乐,但那是死的,机械式的,无味的。回想以前搞系统,一股脑的追求解析,动态等,到头来,听了没多久就厌了

搭配好的中端系统绝对比胡乱搭配的高端系统好听很多,更适合欣赏音乐。

就我自己来说,刚开始“发烧”时,只是出于我自己的思维习惯,对若干HIFI术语质疑,在多次听了古典现场后,对若干FIHI术语或它们被玩家们所强调、所追求的程度,基本上持否定意见。从艺术美的角度看,自然是百花齐放好;从玩的角度看,怎么玩都行;从高保真的角度看,如今的HIFI,到底是要保什么“真”?

这个月,我已听了两个古典现场,月底还有三个古典现场听,已买票。从我所听过的古典现场和听过德HIFI器材看,HIFI器材与现场比,我个人觉得在音效上最明显的差距是:1、自然感;2、厚度和密度;3、松弛柔和程度。我在现场,听不到如下的音效:
1、高贵、精致(如WEISS旗舰转盘解码)、清甜(如G08)、富丽华贵(如MBL1531)、华丽飘逸(如文豪CD3)等;
2、动态强横;
3、低频去得干净、高频无限伸延;
4、背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等等。我对不加限定地使用如下HIFI术语存疑:
1、高解析;
2、乐器分离度;
3、中性;
4、力度;
5、通透干净;
等等。

当然,这都是以我听过的古典现场来衡量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主题

9915

帖子

419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9
注册时间
2002-12-21

影音发烧友

发表于 2008-12-24 11: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分为“棚听”和“场听”,前者是在有反射回声的大厅等房间里、而后者是在无遮无挡开阔的大广场或是大草坪上听,从“声音”的传递角度上讲,二者有可闻的区别、即定向性,能量的集中性,声波在空间的传递函数关系也不同------自然毒。
做人要低调厚道
干事要认真公道
行车要安全霸道
情场上油条老道
美食讲新鲜味道
音乐要融入其道
摄影要用光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主题

1万

帖子

205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05
注册时间
2003-7-11

最佳创作奖

发表于 2008-12-24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8-12-24 11:40 发表
顶LZ如下两段话:

此场音乐会后,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观念,我要听音乐,不要听HIFI!音乐里有无穷尽的HIFI,HIFI里虽然也有音乐,但那是死的,机械式的,无味的。回想以前搞系统,一股脑的追求解析,动态等,到头来, ...


为啥和我听的现场完全相反呢?

你所说的不适宜讲的词 在现场我都是深刻体会到的……

现场信息量充沛的一塌糊涂 声音密度奇高 但各个乐器之间非常清晰 乐器本身毫无顺滑感 而是清晰的 有棱角的 有震颤的 有颗粒的 有摩擦的 有阻尼的

低频量非常大 高频偏暗但延伸很好 虽然是很微弱的延伸

最后就是和现场观众的多少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人少的话 回升太厉害 驻波明显 比较混 反之则清澈爽朗 不过背景……啥声音都有就是了 国内的现场 惨就一个字……

当然 我听的现场水平很烂 但我扛着相机离演奏池很近
总感觉哥德巴赫猜想要被证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8-12-24 12: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前几天听过的一个现场的乐队(中国爱乐乐团)的配置情况:

小提琴:30,因一提、二提间的边界不十分清楚,我未能分清一提、二提各自的人数;
中提琴:12;
大提琴:12;
低音大提琴:8;
长笛:2;
双簧管:2;
英国管:1;
单簧管:2;
大管:2;
圆号:3;
小号:2;
大号:1;
长号:3;
定音鼓:1
大鼓:1;
三角铁:1。

如此高比例的弦乐群,音乐的声底显然不可能是单薄、清亮明丽的,不可能不浓郁、织密、厚暖、松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主题

4607

帖子

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2
注册时间
2007-7-24
发表于 2008-12-24 12: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5-30 09:56 , Processed in 0.114519 second(s), 4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