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皮杰小猪

关于包子与单张的疑问,求解答

[复制链接]

557

主题

7737

帖子

130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0
注册时间
2013-2-20
发表于 2013-10-5 14: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隔一年再次出碟,请搜我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3-10-5 18: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brainless 发表于 2013-10-5 14:02
新的remaster本来就是有制造话题性的效果,把以前的东西换个垃圾包装直接扔上来当然不如把以前的东西捣鼓 ...

这个不叫升频,而是采样率提升。原始模拟录音不存在升频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3-10-5 18: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压片成本问题也不好说。PC、染料产量现在是30年前不知道多少倍了,材料成本并不会更贵。新版边缘处理的确比较差,这个可能是工艺上可以节约一些。但是否边缘处理会导致音质劣化,似乎并没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858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6-4-6
发表于 2013-10-6 12: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都发展到需要用英文辩论了,我还以为这是外国论坛
黑胶交流
http://morefeelchannel.taobao.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858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6-4-6
发表于 2013-10-6 12: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3-10-4 23:33
回帖支持一下白版,首先是新版和老版哪个好?不一定,无条件的崇拜什么版本,什么时代都是扯淡。
关于“ 如 ...

说的非常好!
黑胶交流
http://morefeelchannel.taobao.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858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6-4-6
发表于 2013-10-6 1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3-10-4 23:36
其实国内人喜欢老版很容易理解。老版难搞嘛,难搞到的就是好,这个是不需要听的,买唱片听什么唱片是面子哪 ...

老版是装13的好道具嘛
黑胶交流
http://morefeelchannel.taobao.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668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12-10-16
发表于 2013-10-6 20: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agnostic 发表于 2013-10-5 18:53
这个不叫升频,而是采样率提升。原始模拟录音不存在升频的问题。

所谓升频就是说高比特采样,然后再下降到16比特的红书CD。 这个下降过程就是猜,根本没有任何客观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6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3-10-6 21: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10-6 21:09 编辑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3-10-6 20:18
所谓升频就是说高比特采样,然后再下降到16比特的红书CD。 这个下降过程就是猜,根本没有任何客观依据。

这和升频不是一个概念。升频是把44100hz频率采样录制的数字音轨靠插值计算转换为88200hz、96000hz、192000hz等更高频率采样的音轨,是把小文件扩大为大文件,这个过程中势必有凭空增加的信息。而我们这里所说到的是指对原始模拟录音做高采样率的数字化处理,然后降到16比特、44100hz的CD标准。这不是“升频”upsampling,而是“降频”downsampling,是把大信息量缩编为小信息量,是一个缩编的过程。

点评

另外,业内关于upsampling和oversampling也有定义上的分歧。总之,对模拟母带的高比特处理再下降到红书CD,噱头大于实质。  发表于 2013-10-6 21:17
我是说brainless原回复的意思。  发表于 2013-10-6 21:16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668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12-10-16
发表于 2013-10-6 2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 发表于 2013-10-6 21:07
这和升频不是一个概念。升频是把44100hz频率采样录制的数字音轨靠插值计算转换为88200hz、96000hz、19200 ...

这里的重点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持说你用高比特采样后,怎样可以下降到红书CD规格而不失去信息。这个下降过程就是猜,就是味精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6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3-10-6 2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3-10-6 21:20
这里的重点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持说你用高比特采样后,怎样可以下降到红书CD规格而不失去信息。这个下降过 ...

这个问题争议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想谁也不可能说服已经有了成见的人如你。事实是现在唱片公司都在用20比特、24比特处理模拟母带了,你不可能再找到今天还用16比特去转模拟母带的了,当然你可以象满清遗老一样地说“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之类,但这没有意义了。

至少我可以确定地说,业界主流的意见是,高取样率对模拟母带进行转制,可以取得更细腻的声音。我认同这个说法。老的16比特转制,最大问题就是声音偏粗。当然你可以认为那是最“原始正确”的做法,因为没有猜测的过程。这都随便了。但事实我还是要说清楚。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668

帖子

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8
注册时间
2012-10-16
发表于 2013-10-6 2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方小孩 于 2013-10-6 21:32 编辑
小白 发表于 2013-10-6 21:26
这个问题争议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想谁也不可能说服已经有了成见的人如你。事实是现在唱片公司都在用20比特 ...

你根本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说高比特是有用的,更好的,这点毫无疑问。之前回复就说过DSD数据流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商业模式是另一回事。那天大公司都开始做DSD数据流了,CD就完全是废品了)

问题在于高比特采样后不能下降到红书CD规格,说这个更好,更真实,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我都没找到依据。因为下降过程没有客观理论支持。

我觉得你反对盲目崇拜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没有系统和信息的基础知识,这个讨论确实毫无意义。

点评

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在这么操作,业界的绝对标准做法,除非你指所有唱片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恐怕需要超级牛的“基础知识”了。  发表于 2013-10-6 2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6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3-10-6 21: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3-10-6 21:40 编辑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也许相关、也许不相关,我想在这里提出来一下。我玩数码相机比较早,大概1999年左右吧,就有了一台早期的柯达数码相机。100万像素的。那相机用了几年的样子,后来开始用更高像素的相机。

我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用几百万像素的相机拍摄,然后把图压缩为100万像素左右,和老柯达相机直接拍摄的原始100万像素照片相比,大家都是100万像素了,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很明显,主要是柯达拍摄的原始100万像素的照片,过渡生硬不自然,质感偏粗,而几百万像素相机拍的原始图,压缩下来后,明显要更精细、圆滑、自然。

我认为这就是高像素的优势,即使它经过压缩,优势还是在那里。1000万像素的原始图,压缩为100万,比原始100万像素相机拍的照片,明显会画质更好,即使经过了压缩过程。

我觉得对模拟母带进行高取样率的转制,之后压缩为CD规格,声音会明显好于低取样率的sampling,其中的道理,大致应该是类似的。不论是数字音频还是数字图像,大家都在往高比特率、高取样率的方向走,这个趋势是确定无疑的,当然,可能有某些阶段,由于技术不协调的原因,高比特率、高像素会带来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很快都能解决。这个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2162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11-5-3
QQ
发表于 2013-10-6 21: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版吃饱了,{: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452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8-1-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2:3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发展到如此深奥的理论,是我始料未及的,受教了。感谢白版,感谢各位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3-10-6 2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小孩 发表于 2013-10-6 21:20
这里的重点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持说你用高比特采样后,怎样可以下降到红书CD规格而不失去信息。这个下降过 ...

http://pdf.textfiles.com/manuals ... 20Bit%20Mapping.pdf

这是索尼SBM的技术手册。插值计算可以说是猜,因为信息不完整,要补充完整,只能靠计算。大到小,信息都在那里,怎么会需要额外添加味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2 16:50 , Processed in 0.10438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