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3-20 1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版以建筑领域举例得出“中国人爱折腾”的结论似乎不妥,至少不够全面。纵观东西方建筑艺术发展史,反而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更倾向采取于一种革命式的演进方式,从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不断演进。后者一旦形成风尚(有些是地区性的),往往对前者形成否定。而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则是以继承、包容为主线的大一统模式,历史地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变化很小,共性特征突出,不是很折腾。
可是,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反而少呢?其中一个原因,前面已经有人说过了,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比较而言,石比土木更易保存,符合力学原理的结构更易长久保存。
是不是中国古人不善于用石材呢?不是,长城可以证明这一点。背后的原因,要到文化内核中寻找。一是中国古人认为木属阳,石属阴,人的居所要守阳避阴,故少用石材。二是中国古人的哲学理念中渗透着“万事有始必有终”、“易为常道、守恒为虚”的观念,不追求建筑可长存,而西方建筑师的态度往往相反,例如宗教的发展推动着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很多宗教建筑的初衷就是留存于万世,因为宗教精神永恒。(这一点上,西方建筑观念确实属于不折腾)
还有什么原因致使中国古建筑保存困难呢?要展开讲,数万字也说不尽。比如中国古建筑的核心特点是“群”,布局上与绘画艺术相同,属于散点透视,而西方建筑注重个体,属于焦点透视。个体的保存相对容易,而群的保存难度要大很多(占用土地面积过大)。又如中国古文化虽然不断集成、融合,却在近代遭到了一次总的否定,一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推倒重建,导致我们至今在许多领域(包括建筑领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真是邯郸学步。这次否定,也波及了建筑领域。如果只是在器物层面、或者制度层面作否定,那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也许还会延续,可惜的是涉及到了文化精神的核心,近代中国人不再继续古典建筑的重建,建筑艺术就此出现了断层,散点透视、曲轴对称、木柱抗震等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优秀理念被遗憾的丢弃了。至今,我们的城市还只是现代建筑实验场,乔治阿玛尼来到上海时表示只欣赏上海美术馆,并对上海建筑风格的杂乱、城市面貌的不统一表示遗憾,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建筑的悲剧。
白版的文章让我想起自己在欧洲游历的那段时间,看到屹立百年千年的西方建筑,确实容易生出白版那样的感慨。可是从更大的格局着眼,东西方建筑艺术各有其折腾、或者不折腾的地方。
行文至此,我开始厌恶自己以上的文字,叔本华说:“只有片面才能深刻。”还是白版的文章过瘾些,中庸的文字生命力不强,权当作白版之“反”,期待有人来“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