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36|回复: 0

[耳机耳塞] 绝了,主动降噪耳机的今生就靠这些了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6-2-22
发表于 2016-4-8 11: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近年来,主动降噪耳机受到大量关注,国外某大牌独食的蛋糕被国内不少厂商慢慢分食,就连某老牌国产手机厂商也跨界操刀,推出了主动降噪耳机,这自然引来不少“铁杆”粉的围观。小编作为一枚资深的耳机爱好者,自然也少不了凑一份热闹。围观过后,忍不住来谈点什么。
  其实主动降噪耳机在这一两年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产品了,但绝对是炙手可热的“潜力股”。随着主动降噪耳机的市场宣传,沉寂已久的降噪耳机市场开始吹起些波澜!国内不少厂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盯在这块并不算新鲜的小蛋糕上,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把降噪耳机当做重点项目来做,如耳机行业的某一翘楚,虽然主打机型大多偏向主动降噪耳机,然而业内人士都知道,他们只不过是在卖时尚炫酷的外形罢了,主动降噪或许只是一个宣传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不少跨界的厂商在自家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做得尽善尽美,而这回他们大张旗鼓地要做降噪耳机,前途如何?现在还不好预测。
  其实为什么大家会纷纷盯上这块蛋糕呢?
  从主动降噪耳机的起源不难发现,主动降噪耳机最早是专门为坐飞机出行的商务人士设计,但是由于主动降噪技术一直被国外大牌耳机厂商所垄断,价格昂贵,降噪效果也并非那么理想,加上特殊的使用场景,主动降噪耳机不常被普通消费者接触,一直局限在航空、军工等国家特殊领域使用。如今随着高铁、地铁、航空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行的次数多了,接触到这种强噪音场所的机会频繁起来了,对主动降噪耳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某老牌手机厂商史无前例地打破“贵妇”的姿态,以一种亲民的方式把主动降噪耳机带到普通大众的面前,主动降噪耳机在未来一两年内或有可能爆发高需求量,因此不少厂商欲霸占先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来聊聊现在市面上一些主动降噪耳机吧:
  1. 大部分的主动降噪耳机简洁气派,一看可见专为商务人士而设计,直击消费者人群。
  2. 最初的主动降噪耳机多由电池供电使用,现在趋向于使用USB接口充电,使得主动降噪耳机更加小巧、轻便;但是也有可直接利用手机充电的,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无疑比市面上其他主动降噪耳机多玩了一个创新点,或许会被更多的消费者所喜欢。不过总体而言,每家产品的续航时间长短不一,具体看厂商实力。
  3. 主动降噪耳机靠供电运作,一旦降噪电路供电不足,降噪功能自动关闭,但这时主动降噪耳机仍然可以当作一条普通耳机使用,不影响播放音乐或通话。
  4. 只有少部分主动降噪耳机厂商做到降噪耳机的“降噪与音质”共存,原因呢,后文再做解释。
  5. 大部分的主动降噪耳机存在耳压和底噪问题,佩戴不舒适,长时间佩戴会出现头昏脑胀的感觉,只有小部分厂商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看出来了没有,如今的主动降噪耳机绝不是简单的降噪耳机那么简单,想要俘获消费者的心思,做大市场,那就必须是一条真正的主动降噪耳机啊!那么,一条真正的主动降噪耳机,关键看什么?
  1. 降噪效果
  2. 降噪不影响音质
  3. 有无底噪
  4. 有无耳压
  5. 续航时间
  首先,降噪效果的好坏是判别主动降噪耳机优劣的重要因素,而降噪的效果并非是指单一的在某个频率点的降噪深度,而在于在不同频率段的整体降噪幅度。懂降噪耳机的人都知道, 降噪耳机深度误差不会超过3dB,而有的主动降噪耳机的降噪深度隔了10几个dB,OMG!这样的降噪耳机真的会是一条好的降噪耳机吗?
  降噪不仅与深度有关系,同时与降噪宽度也有莫大的关系,给大家画个图来展示一下:
3.png
  图上,横轴:代表声音频率(Hz);纵轴:代表降噪幅度(dB);曲线上的每个点代表对应频率上的降噪能力,曲线与“0.0”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则代表了降噪的总能力。
  如果有的厂商只强调了幅度最深的声音频率点的降噪能力,却隐藏了其它频率点降噪能力低于此幅度的事实,忽视了降噪宽度的概念,则有片面和误导之嫌。
  其次是降噪耳机的音乐品质。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主动降噪耳机无法做到在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还可以保持音乐品质不受影响的。为什么说降噪会影响音质呢?试想一下,主动降噪耳机里的喇叭既要充当音源信号的输入输出的媒介,又要承担 “采集外界噪声并经过降噪电路运算,生成一组反向噪音信号”的运作,兼顾了两种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耳机的原始音质纯度的。如果做降噪耳机的厂商无法解决“降噪与音质共存”这个问题,这自然会影响到耳机的音质。
  因此,为了能做好主动降噪耳机的“音质”,市面上有的厂商则采用了圈铁双单元方案,本意是让你在降低噪音之余,还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HiFi音质。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实际设计中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几个概念:
  动圈单元:采用复合振膜,中低音淳厚澎湃;动铁单元:拥有高解析力,清亮敏感,铁味浓郁。而“动圈+动铁”的双发烧单元组合,则是通过器件将耳机的高低频两者优势互补,迸发出更广阔的音域。相比单一的动圈或者动铁,圈铁混合型的耳机能够达到两者优势的平衡,也就是说,动圈的乐感和动铁的解析力,在圈铁中得以结合。这种单元组合,除了纤毫毕现地展示音乐细节,还传递出了浓郁的情感。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有人喜欢动圈的低频带感,有人喜欢动铁的人声突出。在以前,如果你想要听到最佳的音质,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两条不同的耳机实现不同的听感。但现在圈铁系列耳机的问世,将动圈与圈铁的优势结合起来,满足了不同的需求。看起来是花一条耳机的钱,就能够享受到两条耳机带来的快感。但实际上,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圈铁不是简单的1+1,一条耳机想要透过喇叭去实现两种不同音质的效果,必须要用分频板去分频!主动降噪耳机中加入圈铁单元,并不意味着就一劳永逸地弥补了高低频的缺点,增强音质效果!这里是一个未知数,还得看厂商实力!
  另外一方面,别看主动降噪的原理简单,但是实际情况肯定要复杂很多。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很多种不同频率的声音混合而成,这些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在不断地变化着。主动降噪耳机在运作的时候,从“采集环境噪音,到传输至降噪电路板进行实时运算,再到生成与环境噪音相位相反的反向声波,达到中和抵消噪音效果”,这几个步骤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降低噪声,如果时间间隔过长,就起不到完全降噪的作用了,甚至会适得其反,增大噪声。
  因此从实际运作过程来看,消噪的过程存在时间差,难以做到实时运作,生成的反向噪音信号没有在反相时及时与噪声信号叠加抵消,而是在同向时发生了叠加,部分噪音因无法同步消减反而增加耳机的噪声量,这也是令不少厂商抓头皮的难点!一条真正的降噪耳机,在处理底噪方面,得做到尽善尽美的。
  还有一点,既然主动降噪耳机需要充电使用,耳机的续航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关于降噪耳机的续航时间,不同的厂商打出了不同的续航时间宣传,例如同样是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某厂商在其文案宣传上打出了“可以实现平均连续降噪8小时”的字眼,也有其他专业做主动降噪耳机的厂商推出的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在续航时间方面达到25个小时,而且降噪模块体积小,更便于携带!
  这里要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关于主动降噪单位体积能效比,指的是一单位体积的功耗。这跟两方面有关系,一方面是电池容积,另一方面就是功耗 XXmA/小时。举个例子,比如说油耗低的汽车单公里消耗的油就少。前者与电池的大小有关,后者则与主动降噪主板有关了。电池的大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主动降噪的功耗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的。可见,厂商的实力不同,其出来的效果也大有不一样。
  此外,个人觉得真正的主动降噪耳机在佩戴的时候也应该是舒适无耳压的。
  市面主动降噪耳机质量参差不一,擦了火眼金睛,学学正确的入手方式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5-8 16:03 , Processed in 0.05665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