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古典音乐迪卡公司的《西班牙》,泰拉克公司的《Round up》,古典人声:波切利《Amore》,《TAS2015》中的《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等
中文流行乐是马来西亚歌手颜慧萍的电影《一路有你》主题曲《一部距离》;史克威尔公司出品的《最终幻想VIII》原音单曲《Eyes on me》《(王菲),黄凯芹《平常心》和《哪里的天空不下雨》,玉置浩二《酒红色的心》;器乐杨雪霏的《巴西色彩》吉他曲以及马友友和Kathryn Stott合作的《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
接上661,刚开声的时候,即能明显体会到这台新晋国产解码器是很健康的声底,柔顺而不刺激。漆黑深邃的背景下,各器乐均能清晰可辩。相对于Hugo TT,高频总是觉得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低频的延伸也感觉差口气。而楼主也知道,此时给它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乾龙盛官方的建议是至少200小时文火煲鸡。
300小时后890的声音逐渐稳定下来,中高频的透明度也开始直追TT。总体来说,这台解码器的声音表现为一种沉稳大气、温文尔雅不急不躁的风格。QA890内部的供电隔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反映到器材的声音就是仿佛夏日郊外夜空般背景黝黑深邃。三频分布很平均,它的高频不会给你直入云霄般一耳朵惊艳的飘逸感,总是温润不刺激的,但这并不表示890素质就是低下的。相反,他的中高频信息量还是很丰富,该有的细节一点不少。据说AKM的老总是个黑胶发烧友,因此,真要打个比方的话,采用他家目前最高级芯片4495S的QA890声音像啥,那么就应该是类似于高等级的黑胶唱机那般宽温暖松耐听吧。
听大编制,《Roundup》中的《The magnificent seven》对QA890进行动态的测试是合格的,印象中没有楼主曾经拥有过的PS Nuwave那般大起大落般的热血喷张,它是那种从容不迫,拿得起放得下般的沉稳。乐队中各个乐器均可清晰可辨。第十二轨的合唱大杂烩气势如虹,一曲《红河谷》听得楼主酣畅淋漓相当的过瘾。本人对于声场不是太敏感,只是觉得中规中矩,它不会刻意的夸大声场,也不会让你觉得所有的乐器都挤在一起就是了。
QA890表现马友友与Kathryn Stott合作的这张《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钢琴大提琴二重奏相当到位,舒缓中带有点夏夜黄昏般金黄色气氛,这张碟是我比较常听的一部作品,戴上HD800S,躺在躺椅上,总会舍不得将它摘下来。就人声而言,这台解码器还是蛮适合录音质量并不太好的华语流行乐的。在齿音测试项目上,就拿齿音天后王菲的《eyes on me 》试听,该有的齿音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但QA890微暖的调音风格,已经让齿音变得不那么难听了。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是这样理解的,齿音在录音和后期合成的时候就是客观存在的,若该有的齿音都被系统过滤掉了,那么这个系统的解析能力是不合格的。
对比手上的ChordHugo TT这个两万元价位(某宝貌似现在从刚上市的2.6万降到了1.8万上下)的随身解码耳放一体机,声音相对于890来说声音会显得更加通透活泼欢快,中高频的能量感会多这么一丢丢,而声音素质而言个人觉得和QA890相去不会太大。本来嘛,音响系统越往后端走,对比器材的差压就会越大,音源达到一定的层次以后,更换耳机带来的差异总会比更换音源大的多,不仔细进行反复的对比,常常不会觉得有什么差异。一件器材只是给你提供了一道食材,至于菜做的好不好,关键要看厨师怎么搭配。就我的情况而言,QA890搭配FP030+HD800S和Hugo TT搭配YBA Heritage A100合并功放+KEF LS50喇叭都是相当好听的,于是问题来了,QA661只有一台,经常拔插很麻烦啊,留下谁是个相当头痛的问题。
以上听感是基于山灵SCD1转盘,QA890同轴2接口(就是普通的同轴口)+模式1得出的结论。这台机器同轴1和同轴2声音都不相同,加上6种滤波模式,总共6X2=12种声音风格可以调整。用户比较集中喜欢的声音风格是同轴1+模式1或者模式6( all to DSD)或者同轴2+模式1或者模式6( all to DSD)。
最后,这台QA890的声音到底怎么样?这么说吧,在4000+的价位上,这台机器还是蛮超值的。曾经有网友戏称乾龙盛就是个卖零件的,这个价位,买里面的零件就值回票了。乾龙盛家的机器,能保证7天无理由,就是对自己产品自信的表现,假如真的不喜欢,退货就是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