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22 12: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电视于2004-12-22 11:01发表的Re:抹去.:
我觉着不好,双重主题,没统一起来,老人如果拍的模糊的话一般都比较狰狞,背景本身就已经狰狞了,关键问题可能出在路牌身上。
你好! 很乐意与你探讨.
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拍摄环境和构思意图.
宁海东路是上海市区知名度较高的马路,并非商业繁荣,而是人文丰富,集中着民居,杂货铺,点心店,菜场和"游击商贩",自早到晚,人流不息,喧闹不止. 城市改造,这路段被改建成公共绿地,伴随着机器轰鸣,房屋都灰飞烟灭,人文景观也挥之而去.拆房施工时,我恰巧路过,拍下这场景,留作纪念.
由此可见,我的拍摄意图就是"记录",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是"宁海东路",正被拆除. 所以,路牌自然成为重要的标志.构图时,我将它安排在视觉中心. 老人头像的加入起修饰作用,暗喻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为了避免对主体的干扰,我有意虚化了人像. 从美学角度讲,人像的点缀也增添整幅照片的活力.
有意思的是,这幅照片的最先构图并非如此. 按快门前,这位老者恰好蹒跚着走过身前,我心念一动, 将她作为前景纳入镜框.事后我不由想起"布勒松"的名言:一幅好的作品,开启快门的瞬间,景物会自然而然地排列成美妙的队列组合......决定性的瞬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