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最近烧了几根线材,但也就是昨天才有空把其中的两根给对比了一下。
先大致介绍下两根咸菜,都是RCA线,用在CD机和耳房之间。
A线材比B线材贵4倍,A线材属于个人的产品,在这里的网上很受好评,采用先听后买的销售策略,线体很粗,有15毫米左右,铜线材,采用独自的构造,按照介绍说是最自然的传递信号。
B线呢,看上去很廉价,实际上也不廉价(要折合700RMB),相对A线,B线很细,B线是一个比较有名的磨机公司的产品,线体和插头都采用DCT(超低温处理)和2次特殊煲线处理。
CD机器呢,是ARCAM的入门产品CD 73T,耳房是Creek OBH11(关于这个耳房,我这里的评价和我个人的评价一致,但和国内那片著名的评价相反)。
耳机是DT880,耳机,CD机,耳房,都煲过100小时朝上。
哦,忘记说了,CD电源线是Arcolink的6N铜线,耳房用的变压器也是Creek较为高级的OBH2.
比较的乐曲是老柴的天鹅湖里那段小提琴演奏,3分钟左右。
比较的方法是每组咸菜,都听三遍,然后交换比较。
开始我以为这两组咸菜会在分辨率上有啥区别,所以着重听细节,可听来听去,发现A线能听到的细节B线也肯定能听到,而且都很清晰。
这真的让人很郁闷,难道咸菜的差别真的是YY么?
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在这上面有啥发现,于是停下来,去吃碗面条作夜宵,顺便也放松下头脑。
煮面条的同时,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刚才太注意细节了,反而对整个曲子的感受没去体会,于是匆匆匆吃完面条,闭目放松了一下,先听B线的效果。
由于放弃了听细节,而是着重整个音乐给人的感受,特别是体会音场,定位和泛音,三遍下来,基本对这个线在大脑里形成了一个体会。
于是换上A线材,刚听10秒钟,我就发现了两根线的不同,心中忽然狂喜,但为了怕是错觉,于是定心听下去,果然不同,第二遍再听,区别比第一遍更大,三遍下来,感觉两根线材表达同一首曲子,大大不同,然后再换B线材听,更加证实这点,再换A线听,已经能感觉两根线的差别很明显了。
第二日喊来一个同好(他听箱子,不听耳机),让他给我做盲测,结果无论他怎么换线,我都能准确地指出哪根线对哪根线,这让他也很吃惊,因为他喜欢听音乐,但是不发烧器材,对于咸菜的作用,他也不是多相信,于是我采用昨天的方法让他试验,结果他比我快,大概不到1个小时,就发现了,两组咸菜的不同。
说出来互相印证后,两人说的感受90%相同,就是对这两根线,那根更好,有点不同,因为我们都不能断定那根更加好听。
B线的提琴演奏,让你感觉比较远的位置,但这仅仅是放松体会的感觉,如果着力去捕捉定位,会发现基本还是头中,整个演奏给你感觉在一个空旷的空间里,你能感觉到提琴的琴弦感,感觉出来音就是从那些琴弦上发出的。
A线呢,感觉你和提琴的位置比较重合,琴弦本身发音的感受没有B线那么明显,但能体会到琴箱的共鸣,也能稍稍感觉到提琴的“形状“,两根线在脑海里的image,B线给你琴弦感,A线给你琴箱感,A给你音乐一种波浪包裹全身的感觉,而B就是一把琴在空旷大厅的演奏的感觉。
和朋友探讨的感觉是,A的解析力的鲜明感,其实绝对不会亚于B,但似乎A有着更好的泛音,或者说传递了更多的信息,B呢,感觉也是音乐感很好的咸菜,虽然和A感受不同,但自己的平衡性很好,没觉得泛音少有啥不爽,反而营造了另外一种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