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159|回复: 14

到底什么才真正的是“以现场为师”?

[复制链接]

7

主题

33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6-8-8
QQ
发表于 2006-12-29 12: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看到好多高手经常谈到正确的听音习惯都提到::以现场为师::,追求最低失真的境界。
但是我还是有些疑问:
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场,音乐会我听过一些,有古典有民族,但是即使这些声音也是通过话桶、通过线材、通过功放、通过音箱等一系列处理才到达我们的耳朵,这种现场真实吗?

这样不算真实的话,那我们都到录音室里去,听歌手对我们show,但是没钱没本事,没这个机会,这种追求也太可能实现。如果有这样的现场机会,烦请大侠们组织一下。

我们该怎样以现场为师???


[ 本帖最后由 evilsorcerer 于 2006-12-29 12:2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42

主题

10万

帖子

377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7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6-12-29 12: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1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所说的现场,指的是不插电,不通过放大器,喇叭,完全真实自然的现场表演. 古典音乐在正规场所里的演奏,都是这样的. 当然,在某些条件恶劣的场所里,古典音乐有时也通过电声放大,但那是特例. 作为一个传统和常规,古典音乐厅和歌剧院里一概是不用电声设备放大播出的. 所以音乐厅的设计和声学效果极端重要: 因为要保证大厅里每个角落的人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上的演奏或演唱.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6-12-29 12:26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6-12-29 12: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现场为师在原则上是不错,但限于客观条件,能在国内时常聆听白版所说那种现场的人不会太多。我猜测大多数的烧友恐怕都是用一套器材去比较另一套器材的方式去评判或挑选器材。总之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一般烧优,就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太认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50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6-6-30
发表于 2006-12-29 12: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看过现场音乐会,由于北京各种新年音乐会扎堆,LP已经同意去看了,正在挑!
全套出了,从头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836

帖子

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1
注册时间
2003-10-19
发表于 2006-12-29 13: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6-12-29 12:53 发表
以现场为师在原则上是不错,但限于客观条件,能在国内时常聆听白版所说那种现场的人不会太多。我猜测大多数的烧友恐怕都是用一套器材去比较另一套器材的方式去评判或挑选器材。总之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一般烧优, ...

在北京,这样的机会堕入牛毛,只需花一张原版CD的钱就可以。
RME FF400声卡+VDH MC The Source信号线+DIY功放+naim音箱线+B&W CDM 1NT
http://blog.headphoneclub.com/?956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6-12-29 1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北京一张原版CD要多少钱,在武汉,DG等公司的好CD要85元。

我觉得看正规音乐厅的演出,对一般老百姓来说,钱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在内地,另一个问题恐怕是机会。也许是因爱好者日益稀少,好像象样点的演出机会不多。

80年在北京实习,大概看了8、9场文艺演出,目睹了那个时代的一批重量级歌手(一共也没多少)的风采,其中一场是在首都展览馆看《天鹅湖》全剧,现已记不清是否有乐队伴奏。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短暂而密集地现场接触“音乐”,在这些演出,大多都有乐队伴奏,但都使用电扩设备。82年毕业后,几乎就再没有现场观看过这类演出,更别说是无电扩的音正规乐厅演出。

最近一次看这类演出,是前不久去上海出差,东道主请来自各地的客人去上海大剧园看纽约城市巴蕾舞团的舞蹈表演,还前排就座,象我这样的客人也就只好假装文雅,这是我进过的最正规的演出场所(因时间太久远,首都展览馆内的那个演出场所的情况已记不清楚了)。这次演出的音乐,全是放录音,剧园内我只看见一个舞台,无乐池。当时很感失望,但让我更失望的是舞台上那一对音箱(当时仅此一对音箱),播出的音乐,中高频和低频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就象是将中高频和低频生拉活扯地对接在一起。如果剧园内总是使用这样的音箱系统,则与“上海大剧园”的名头极不吻合。

扯这么多,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武汉还不算太落后,我自认为自己的经济能力还不算太差,一生却从未进过正规的音乐厅,以此主观猜测发烧友中大多数人也跟我一样未进过正规的音乐厅,恐怕不算太离谱。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关于音乐、乐器声音的概念,那么企图用耳机系统来追求方的、扁的、圆型的音场效果,企图用耳机系统来听在剧场前排就座、后排就座、甚至在二楼包箱就座的感觉,恐怕结果就是搞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7

主题

1万

帖子

254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4
注册时间
2006-12-28
发表于 2006-12-30 0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jw100 于 2006-12-29 17:30 发表
不知北京一张原版CD要多少钱,在武汉,DG等公司的好CD要85元。

我觉得看正规音乐厅的演出,对一般老百姓来说,钱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在内地,另一个问题恐怕是机会。也许是因爱好者日益稀少,好像象样点的演 ...


能买85元绝对不是发烧级CD. 唱片公司很明白赚钱的道理, 好的录音+名师名乐团 至少要花你130元以上。武汉我待过2年, 前进一路附近我经常去, 认识一些做hifi生意的老板。

现场你是一定要去的, 这样会对现场的乐器音质, 残响和动态有感性的认识,否则你对真实的还原心中没有标杆。

上海大剧院我不喜欢, 还是喜欢上海音乐厅, 至于你听的那一场不是真正的交响乐, 推荐你以后去上海的上海音乐厅去听大部头作品, 商城小剧院听古典小品,去cotton club听现场爵士。

[ 本帖最后由 bruceshen 于 2006-12-30 01: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6-12-30 1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ruceshen 于 2006-12-30 01:19 发表


能买85元绝对不是发烧级CD. 唱片公司很明白赚钱的道理, 好的录音+名师名乐团 至少要花你130元以上。武汉我待过2年, 前进一路附近我经常去, 认识一些做hifi生意的老板。

现场你是一定要去的, 这样会对 ...

我主要在扬子街一家名为“乐韵悠扬”的专卖进口原版碟的个体店买CD,在这家店,古典发烧碟也要110--130圆,我买过一张“强盗死”的卡门组曲发烧碟,110圆,对这张碟感觉不太好,音乐的背景太干净了,乐队就象在深邃无底的黑夜中演奏。但此处DG的金版只要85圆,不清楚这些碟的来源,可以肯定的是,货源不会来自“中图”,武汉的一些烧友均在此处买碟。

在上海大剧园看芭蕾的票价,据说是1000圆左右,这种价格,对目前中国的白领阶层来说,应是昂贵的。逢年过节般地偶尔听一次尚可,若一个月听一次,那将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上海音乐厅的情况不了解。

坦率地说,我没有正确的音乐和乐器声音的概念,我相信大多数发烧友也不具有正确的音乐和乐器声音的概念。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数发烧友还不具有能经常上音乐厅的经济条件。

所以我认为理性音乐发烧的条件是三合一:钱、音乐修养、听力水平。超越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听力水平去追求器材,在我看来无疑是浪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666

帖子

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2
注册时间
2006-3-6
发表于 2006-12-30 19: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这样认为,如果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水平去理解音乐的内容,那对于古典音乐也只是听听旋律装优雅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6-12-30 20: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llbn 于 2006-12-30 19:06 发表
我也是这样认为,如果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水平去理解音乐的内容,那对于古典音乐也只是听听旋律装优雅而已~~~~~

听音乐,能欣赏到旋律的优美也很不错了,没有必要一定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内涵,当然如能理解,那是再好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94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6-4-19
发表于 2007-1-1 17: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的音乐修养不同  听音水平不同   经济能力不同   

这个声音的“标准”肯定是引人而异的

我觉得烧耳机也好 玩摄影也好  都是一种休闲娱乐  

没必要非要搞得像学术研究似的  难道就非得有个标准吗?  

我个人觉得喜欢就行!  玩耳机图得就是自己高兴   乐在其中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7-1-2 0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amze5283 于 2007-1-1 17:05 发表
每个人的音乐修养不同  听音水平不同   经济能力不同   

这个声音的“标准”肯定是引人而异的

我觉得烧耳机也好 玩摄影也好  都是一种休闲娱乐  

没必要非要搞得像学术研究似的  难道就非得有个标准 ...

以"玩得高兴"为准则,是一种不错的态度,也应是“玩”的目的。

但在“玩”之中,能让自己的欣赏水平有所提高,那就更不错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25
发表于 2007-1-25 2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作为一个现代音乐的聆听者,我觉得,在某些领域,电声放大并不一定是坏事。

现场演出,台上的人是在制造声音,不只是为了单纯回放乐器的的声音,在对声音的修正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制造失真,而制造失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声音表达出制作者的本意。

举个为大家所不齿的乐器的例子,电吉他,在舞台上,电吉他的扩音设备可谓至今仍然以“胆”为主,为的就是那温暖醇厚的音色,再加上些许过载,透着沧桑,有人甚至为了得到理想的声音而故意将音箱的扬声器刺破,就是为了得到那音色的残破之美。

人声也有近似之处,并不是只有原音是美的,某些情况下用滤波、调制等手段所制造出来失真人声更是为了表现演唱者的思想意图。

所以,在声音制造过程中,放大有时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放大,而是要将放大后的音色作为最终要表现的东西。

而声音的回放过程则完全不同,这是在回放,而不是在制造声音,需要的是忠实于所录制的原有音色,体现出制作者的意图。小弟我之所以不喜欢“胆机”音色,原因就是在此,就好像甜水果蘸糖吃,并不是最惹人喜欢的方法。所以,在小弟看来,“以现场为师”,就是让我们所使用的回放设备忠实表现出音乐制作者的意图,就好像与音乐制作者面对面的谈话,他会用音乐告诉你他的想法,他的感情,这与他是否使用了电声放大设备无关。把演出时的电声放大设备看作他的乐器好了,因为在声音被记录在记录媒体上之前,所有的过程都是在对音色进行修饰,而在我们听一张唱片的时候,所要追求的,不过是音乐制作者满意的最终音色。

以上仅为小弟拙见,希望各位前辈能给与指导,毕竟,作为一个聆听者,我也希望能更深领会音乐的内涵,能为音乐所感动,不正是作为聆听者最大的幸福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1707

帖子

16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03-2-26
发表于 2007-1-25 23: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穷学生更新装备:
米格STAGE5;fu80自制耳放;老版880+极致750
索尼N707+IPOD VIDEO;ES7+A8+EW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6-12-27
发表于 2007-1-26 1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以现场为师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现场不同位置的听感变化非常大,更别说在不同的聆听环境(剧场)中的差异啦。
在乐池中和坐在前几排的听感是不同的,坐在剧场最后几排又有非常大的变化。呵呵,也许,一般来说在唱片录制和高保真重放中只好说是再创作的现场。
是否与现场接近,是录制过程中的创作过程,也许,应该也是审美和制作水平问题。呵呵,在高保真重放中能听到的乐手鼻息声等等细节,在剧场座位上你能听到么?
在重放中听到的混响时间和在剧场中所在位置的差异就更不用说啦。
我个人以为,高保真重放也许只有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的标准。所以各人的理解会各不相同,争议也一直不断,各种高保真重放的风格声音也就受到了各类群体的分别拥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5-19 08:58 , Processed in 0.091739 second(s), 4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