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耳机俱乐部论坛 首页 评测 耳机 查看内容

夏伊/格万德豪斯乐团的上海第2场演出和关于动态的一些思索

2014-3-17 10:31| 发布者: 体验中心| 查看: 999| 评论: 36|原作者: 小白

摘要: 意大利指挥家夏伊(Riccardo Chailly)带来德国莱比锡老牌的Gewandhaus(布商大厅乐团或者音译为格万德豪斯乐团)周五、周六两晚在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了两场演出。第一晚的曲目是马勒第7交响曲,我听了第2晚,曲 ...
意大利指挥家夏伊(Riccardo Chailly)带来德国莱比锡老牌的Gewandhaus(布商大厅乐团或者音译为格万德豪斯乐团)周五、周六两晚在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了两场演出。第一晚的曲目是马勒第7交响曲,我听了第2晚,曲目是门德尔松的Ruy Blas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5交响曲。原定还要演出贝多芬的第5“皇帝”钢琴协奏曲,可惜随团前来的钢琴家Nelson Freier在演出前一个多小时突感不适,乐团医生检查后建议他20个小时内不能演出,所以临时取消了这个曲目。

我当晚的座位极好,在位置最好的A区的11排正中,简直可以说是皇帝位。下面是我在皇帝位拍的照。

热门文章推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小白 2014-3-16 10:13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3-16 10:15 编辑

Riccardo Chailly也是六十岁的指挥家了,不年轻了,但站在指挥台上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看得出仍保持在很好的状态。我多年前就在上海听过他的现场——当时是他率领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在万人体育馆演出。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自己才二十多岁,而现在四十多岁了!

东方艺术中心的音效经常被乐迷们诟病,主要是觉得它的空间太开阔,音效太散、音色偏冷,不如传统的鞋盒式音乐厅(比如上海老音乐厅)来得温暖和浓郁。以前我也坐在侧面位置听过这里的现场,确实音效难说满意,但这次坐在正面A区的皇帝位,觉得音效还是很不错的,看来这个演出场所随着座位区域的不同,音效的“变数”非常大。

肖五是一部经典的20世纪交响曲,也是很多乐迷们所喜爱的,包括我在内。为了演出这部重要作品,欧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格万德豪斯出动的阵容包括了16人的第一小提琴组、14人的第2小提琴、12人的中提琴、10人的大提琴组、8人的倍大提琴。铜管组的编制是3把小号、4把圆号、1把大号、3把长号。乐队的摆位是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列左右的样式。这部作品在配器方面采用了不少色彩性很强的附加乐器,包括一架钢琴、一架钢片琴、两把竖琴、大号、短笛、小铃、木琴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交响乐作品,不仅有着非常深沉、感人的篇章,音色效果上也层次丰富,个性鲜明。
引用 小白 2014-3-16 10:28
很多乐迷朋友应该知道近年来欧美的主流乐团里,亚洲面孔是越来越多的,不仅有华裔演奏员,日裔、韩裔演奏员,也很多。不过在这支德国老牌乐团的面孔里,我没有见到几张亚洲面孔——弹钢琴的那位女士貌似是一个、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组里各有一个亚洲面孔,有一个圆号演奏员是亚洲面孔,仅此而已。亚洲人占的比例算很低了。从演奏员的年龄来看,老中青分布均匀,还是很合理的,既不是一个“年轻的乐团”,也不是一个“老年人乐团”。
引用 小白 2014-3-16 10:50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3-16 12:21 编辑

坐在我的“皇帝位”听,格万德豪斯乐团演奏肖5,展现出了极大的动态范围,确实远远超过了目前任何音响器材能够不失真回放的能力范围。

我们知道,一支古典交响乐团里,声音最“肉感”、最柔和的基础部分,是弦乐组,通常弦乐组的演奏员人数也是最多的。世界一流的乐团,都有着音色漂亮的弦乐组,弦乐合奏时,中低频的丰厚和肉感带来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而高频泛音的空气感,飘荡在乐团之上,向四处发散,这种感觉,在hi-fi系统上是很难完美重现的。在hi-fi系统上弦乐组的声音,最常见的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一是弦乐群的结像偏薄、偏瘦、偏冷,缺乏温暖感、肉感、群感,二是高频泛音和其开放感缺失,听起来虽有厚度感但发闷。哪怕是比较好地重播弦乐群的声音,不奢谈完美,也是不易的。这点我相信很多老烧都有感触。

然而虽然弦乐演奏员的人数众多,但乐团里有一个“侵略性”最强烈的组,它只要一开嗓,就可以轻易把弦乐组几十个人的声音压下去。这就是铜管组。特别是铜管组里的小号、大号、长号。圆号的声音还算是柔和的,大多数时候不造成侵略感,而小号尖利响亮的声音,是最具侵略性的。即使小号组一般是坐在乐队最后排的,也没有用,只要它一咆哮,只要铜管组一咆哮,几十个人的弦乐组也被它的火力压制。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现场表演坐在我的皇帝位上听,铜管组的声音有侵略感吗? 我很明确地回答,是的。如果哪一套hi-fi系统很忠实地重现出我座位上听到的声音,很多发烧友会说“好烂!声音冲死了,侵略性太强了”。但这就是我所听到的真实的声音。从我的角度看,我也希望,假如这次表演录制为唱片,那么制作人能够通过后期制作,把小号的声音压下去一些、柔化一些。

另一个现场很可怕的音效来自钹,也就是Cymbal。它的每一次敲击,都引起巨大的音压,震得人耳膜“白花花”的,甚至会发痛(接近“痛域”)。Cymbal的敲击,高频能量感巨大无比,往好了说叫“灿烂”,往不好了说叫“毁耳”。所以职业音乐家其实是很容易遭受听力损伤的一族,经常要佩戴隔音耳塞,以避免听力的损害。象乐团里小号、钹这种乐器的声音,在排练时听多了,真是对听力伤害很大的。乐队的全奏,能轻易达到120-130分贝的音压,而且在一些作品里,往往这样的音压要维持一段时间,而不是瞬间,因此对人耳造成损伤是一个实在的威胁。
引用 小白 2014-3-16 11:04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3-16 12:11 编辑

前面说的是乐队演奏时大音压、侵略性的地方。另外一“极”就是极其轻柔的乐段。比如肖5第三乐章的演奏中有一段给我印象深刻——整个乐队静默,第一小提琴组用很轻的声音碎弓演奏,出来一种窃窃私语般的音效。即便音乐厅现场非常安静,这种碎弓的声音也是很轻很轻的,象这种音效,也是很难记录和表现在hi-fi系统中的,因为hi-fi电声系统必然有一定的底噪(Noise Floor),这种极轻的演奏声,电平已经很接近底噪了,所以很容易淹没在底噪中而听不清楚。即使能依稀听到一些,也不可能象现场这么听得清晰。这是hi-fi电声重播的另一个局限性。

所以总的来说,现场皇帝位上能聆听到的巨大动态范围,从极轻到极响,对于hi-fi重放来说,还是超出了目前技术的实现范围。
引用 小白 2014-3-16 11:19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3-16 11:29 编辑

不过,关于现场的真实音乐动态,我还有一点思考,就是如我前面所说,现场在我的位子所听到的原始声音,其实还是太侵略性了,特别是小号、钹的声音。弦乐群的声音由于其音色特质,再响亮也不会侵略性、也不会震耳膜,而有些声部的声音,真是比较可怕的。那么假如是录制为唱片、在hi-fi上播放,我就希望对这些“可怕的声部”做一些压制和柔化处理。我不要原始的那种侵略感的、刺耳的小号声,我不要原始的那种钹敲击的可怕音效。在唱片上我希望它们的声音柔化一些、音量低一些。

当然,我的这个“希望”很多录音师都会考虑的。我们在很多唱片上所听到的小号齐奏、钹的敲击,都已经不象现场那么可怕了。录音师可以轻易地调整各个声部的声音比例。这个算是“失真”吗?Technically算,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有益的处理。其实回到hi-fi的原始定义,我们真有必要在家庭环境里100%还原出现场的声音、包括现场的动态吗?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如此。我就希望在家庭欣赏环境里,出来的声音好听一些、柔和一些,不要有现场原始声音的那些“伤耳因素”,那种震得我耳膜发痛的全奏。

电声重播中能营造出巨大音压的系统,我也听过,比如Genelec的剧院式大监听喇叭,那播放起马勒来音压真是很牛逼的,但是这种电声的大音压效果,和现场的大音压效果比,还是差别很大的。大型监听喇叭做到大音压的同时,没法做到现场的透明和细腻感,往往出声偏粗,而且由于电声系统的局限性,能照顾到大音压的一头,就无法照顾到另外一头,把系统的音量开大后,录音的本底噪声就偏大了,低电平的细节表现不出来。

总的来说,对照古典交响音乐的现场和电声重播,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目前电声技术的局限性。不过,虽然存在这种局限性,但是在家庭环境中搞出一套比较好听、耐听、能让人享受的欣赏系统,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不刻意追求原始现场的巨大动态和音压,能接受柔化一些的重播,特别是在大动态、大音压的一端,做一些柔化处理。
引用 ev2638914 2014-3-16 11:22
沙发~{:3_88:}
引用 woodear 2014-3-16 11:25
白板嫌小号吹得太刺激,可以上去跟夏衣说说让他把铜管压一压
引用 小白 2014-3-16 11:33
最后稍微说一下格万德豪斯在夏伊的指挥下对肖5的演绎。我觉得这是一次灿烂的演绎,但未必很好地刻画出了作品中压抑、痛苦、嘲讽、反面的因素。通俗地说这次演绎未必很“深度”,但从音效上看,无疑是极尽华丽和灿烂的。我估计不少肖5的爱好者会说这次表演有些流于表面的效果,但怎么说呢,仅就这“表面的效果”而言,还是很值得来听的。肖5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本身内容之丰富,只要是一流乐团的演出,我觉得都是值得来听的。现场音乐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建议大家有机会多听。
引用 高木新吾 2014-3-16 11:41
春节期间坐过A区12排正中,以前坐过9排和B区。确实感觉建声设计不成功,属为了外部空间造型而牺牲内部空间的使用质量的典型代表。即使是声音最好的A区正中,也就是勉强听听弦乐,钢琴不理想,管乐不提也罢。
引用 maxwelx64 2014-3-16 11:57
小白 发表于 2014-3-16 10:50
坐在我的“皇帝位”听,格万德豪斯乐团演奏肖5,展现出了极大的动态范围,确实远远超过了目前任何音响器材能 ...

看白版说得尽兴,我也饶有兴致说说看法。。
关于第一极,hi-fi系统受限于重播的空间和声音回放设备的物理极限,现场的动态几乎是不可能完整重现的。
特别是弦乐组各同类型乐器的发声频率非常相近,这个密集的多点发声很难在两点发声的双声道系统重播的。
铜管组里的小号的确是具侵略性的,所以我一般认为2把小号足以应付绝大部分的大编,可现场就3把了。。
白版你坐的11排其实算近了,我听马勒1都躲到20几排以外,虽然演出地点不一样。。{:3_80:}

引用 小白 2014-3-16 12:14
其实小号这种乐器不仅是在古典音乐中很“侵略性”,它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爵士乐乐器,在爵士乐的表演中,小号独奏同样刺激性十足。特别是如果坐得较近,小号朝着你直吹的话,真是很震耳膜。即便录制为唱片时做了一些柔化处理,还是带一些侵略性的。如果一个hifi系统播放小号一点刺激性都没有,那可能是唱片制作或重播系统柔化过头的结果。
引用 brainless 2014-3-16 13:25
我觉得如果给听众带来如此不适的话那就是作曲家作曲的问题了
引用 红先生 2014-3-16 13:30
11排太近了
引用 rkyoto 2014-3-16 13:53
作曲家自己耳朵已经被摧残了,感觉不到刺激了{:3_80:}
引用 紫气东来 2014-3-16 17:14
唱片的处理大部分是为了听众更好的欣赏,可能只有发烧友说那是“失真”
引用 iLLogiCo 2014-3-16 17:36
本帖最后由 iLLogiCo 于 2014-3-16 17:47 编辑

作曲家脑中声音,指挥听到的声音,录音师听到的声音,观众听到的声音,发烧友听到的唱片
有时候还要考虑音乐厅不同座席也有不同的“风景”
这些都是不同的声音,我想根本就无法统一标准而且也不需要这样的唯一标准
引用 mglmgl 2014-3-16 19:17
感谢精彩的分享已用新的方式传播旧的观点 很有教益
引用 chrisyucaicy 2014-3-16 20:19
我觉得烧友真正应该烧的是音乐,而并非器材。
一味追求声音还原出现场的百分之多少,真的得不偿失。
小号的侵略性真是太强了,所以我也很少听JAZZ 里的小号。
引用 小白 2014-3-16 23:08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4-3-16 23:09 编辑
chrisyucaicy 发表于 2014-3-16 20:19
我觉得烧友真正应该烧的是音乐,而并非器材。
一味追求声音还原出现场的百分之多少,真的得不偿失。
小号 ...

爵士乐里的小号我很爱听。虽然带一些刺激性,但非常强烈而热情。音乐欣赏也不能光讲舒适的,有时需要热情甚至一点热烈。

查看全部评论(36)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5-25 20:06 , Processed in 0.06328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