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不管上班路上也好还是独自出游我都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带上自己喜欢的歌曲边走边听。要是路上没音乐就感觉缺少点什么似的。说来我路上用的东西也不少:磁带、CD、MD、MP3样样齐全,不过最终MP3以轻巧的体积和更为方便的操作和使用功能代替了其他两种类型的随身听。或许有朋友觉得MP3只不过是一个音质不怎么样的玩具罢了,其实在我眼中,不管CD、MD、MP3随身听其实都是玩具,说到音质,除了几个老砖头机器还有几分能耐,如今的产品大多都是彼此彼此,50步笑百步的样子。
有朋友觉得MP3上没必要配太好的塞子,因为这样发挥不出好塞的真实声音。其实我也想反问一句:耳塞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答案很简单——搭配随身放音设备使用的,不管你是WALKMAN还是舞台监听,耳塞本身就不太合适搭配大型耳放和高级前端,因为同价格的头戴耳机其音质总是比耳塞要强出不少。我也承认,很多耳塞在前端比较出色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秒杀”随身听驱动下的状态。请允许我在这里使用“秒杀”一词,越是高档耳塞就这种现象就越是明显。就如同使用了2年ER4P的我在某天到一朋友家(其实就是阳光的洋斑竹家,家里有点乱,和我差不多~HOHO)接上8PRO耳放的时候体验到ER4P那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接了原装的P TO S线)之后就更肯定了这一点。但是,这样的使用方式和耳塞设计的初衷是有所违背的,所以,虽然ER4P能有如此让我着迷的素质,在路上我还是用它来接上我的鱼雷(SONY S605)MP3。我很清楚要在路上想要听到之前在朋友家听过的那种素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可能是幻想。至于MP3是否合适搭配高级耳塞的问题我也想很简单的回答一句,在我的随身听上,换一条塞子带来的音质上的改善比换一台机器要明显太多了。最简单,ER6I换到ER4P就是一耳朵就能分辨的差别。想要在随身听上取得更好音质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换耳塞,但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随身听领域。在正统HIFI系统前,每个环节都是相当重要的,越是高档设备就越是如此,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众口难调这句话不仅合适用来形容味觉,用于听觉也是比较恰当的。有人喜好古典;有人喜好流行,不管是R&B还是发烧女声每个人总有自己所偏好的一面。耳塞作为播放音乐的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调味作用。之所以说耳塞具有调味作用那是因为不同的耳塞其声音偏好是不同的。ER4的纯净;5PRO的激情;SE530的温暖;CM7的妩媚,不同的耳塞在播放同样音乐的时候总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个人的喜好的声音还算比较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既中意ER4的冷也喜欢SE530的暖。这两条声音走向完全相反的塞子是我上街必带的装备,我会根据当天的心情和穿着我会选择其中一条,时不时换换口味也瞒不错的。而其他型号的塞子虽然我也有一大把,但少有我愿意带出门的,大多都在柜子里安静的呆着。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VSOUND R04耳塞的出现。
很老实的告诉大家,手中的这条R04是一条送测的耳塞,我觉得这个没必要隐瞒什么。因为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会因为塞子是送的而对其大肆吹捧。对待不同的塞子我所写出的评测方式是有差别的。如最初的EX01之后的EX700和如今的R04。这些文章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评测方式,因为关注的人不同或者给我的感受不同,我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写出非正统形式的评测。什么叫正统形式的评测呢?大家看看我写的SHP9850就清楚了。这篇R04评测也算得上非正统评测之一了。而决定要为R04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则是我第一耳朵听到R04后头脑中跳出的念头。
如今的国产耳塞品牌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耳塞是一个以声音为卖点的东西,所以不管生产成本有多低廉,只要声音够好就能卖出高价,PK1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这总比某些打着高科技幌子,宣传采用高科技材料而声音却做得一塌糊涂的产品要实在得多。不过很大一部分国产的耳塞总是宣传大过实质,很少有能打动我的产品。其实要真能让我接受的声音也不太容易,毕竟平时听的都是ER4P、SE530这类高端动铁,其素质都是相当强大的。尽管ER4P和SE530都高高在上,但动铁耳塞始终有动铁耳塞的缺点,素质虽高却并不完美。
如果要说动铁耳塞相比动圈耳塞最为明显的优势,那就是瞬态与密度。动铁单元在瞬态与声音密度上的特点对于动圈耳塞来说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这得力于动铁单元和动圈单元结构的差异。如果要说动圈单元相比动铁单元最为明显的优势,那就是频率响应与声音的宽松度。相对于动圈耳塞来说,动铁单元的耳塞大多声音都比较严肃,速度感比较快,整体给人的感觉有些紧,动圈则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动圈单元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温和的轻松的。并且只用一个单元就足以顾及全频段的各种声音。动铁和动圈只是换能原理上有一定差异,没有谁好谁坏之说。动铁单元的耳塞之所以贵是因为生产成本和技术上的不开放造成的,动圈单元的技术普及率极高,所以生产也相对容易,成本也就相对低廉。
玩过动圈耳塞的朋友都应该比较清楚,动圈单元如果要做成入耳形式,那低频则是最为头痛的问题。在之前我所遇见的动圈耳塞当中,只有SONY EX700的低频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因为动圈耳塞做成入耳后,其低频会因为入耳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多,多到轰头,多到混乱,多到严重影响中高频的正常声音。其中典型的代表SONY EX70系列、国产漫步者H260等。要如何避免低频的量太多,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人为的开孔,让多余的低频自己漏掉。但虽说这种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但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低频漏多则声音发干,漏少则仍然有浑浊感,国产达音科EX01虽然也有故意放走低频,但低频放得还不够多,以至于很多朋友听了之后都觉得低频比较浑浊。而动铁耳塞由于有比较优秀的速度感,所以即便是全密闭,低频量稍多也不容易显得浑浊,SE530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R04也是采用的开口漏音的方式来减少低频量感的,初听这副耳塞的时候几乎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浑浊现象,力度虽不如SE530这么有冲劲,但量感把握很到位,特别是煲过之后,低频的量感会更加适中。我个人是很少刻意去煲耳塞的,但R04例外。因为我非常急切的想把煲透的R04的声音写出来,无论是好是坏。可怜我的PSP插上电源连续不断工作了6天6夜,算算也是150小时左右了,如今的R04我觉得状态相当的好。
说过了动圈入耳容易让低频浑浊的方面,接下来说说入耳耳塞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当然,这里的入耳耳塞是包括了动铁入耳的。
不清楚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很多入耳耳塞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高频的失真。并不是说入耳耳塞容易让高频太过尖锐刺耳,而是一种入耳耳塞特有的高频发脆的感觉。典型代表有SONY EX70 漫步者 H260 TM80等,包括KOSS最近旗舰动圈入耳仍然能感觉到这样的现象。(不好意思,EX70 H260这两款耳塞又上榜了……不过H260的价格并不高,出现这样的问题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动圈才有这样的毛病,动铁单元的部分产品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就是舒尔E4C。听惯了ER4P的我听E4C总觉得怪怪的,最大原因就是E4C的高频处理有问题,有明显失真,总感觉高频段是脆的。其实全新的ER4P也有这样的现象,不过并不明显,且煲过一段时间后就完全消除了。我的ER4P曾经左右单元全被摔坏后返回美国换了全新单元初次听后发现原来新的ER4P高频也有点发脆。R04是我听过少数入耳产品中高频不发脆的之一,顺便提一下虽然国产达音科EX01低频有些浑浊,但高频也处理的不错,没有发脆的现象。
R04的高频如果要我来形容,我会用甜美这个词。它并不象ER4这般的无情与冷静。倘若要与ER4P比高频素质,毫无疑问R04会输,输在R04没有ER4P那种密度感,没有ER4P那种高频去得这么尽端的爽快感。(ER4S和ER4B则更BT)好在R04的高频有着自己的特点。R04的高频是清亮的,象带点甜味的清泉。ER4P的高频让我联想到的却是带有冰渣的纯净水,虽然味道平淡但带有一点刺激。不管是R04还是ER4P它们的高频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亮而不刺,顺滑自然。之前SONY EX700高频被我狠批了一次,高端动圈耳塞不该出现的毛病居然EX700上这么明显,齿音几乎掩盖了所有高频,耳朵里全是刺耳的声音。我不清楚EX700在一个BT的前端支持下完全发挥后的高频是如何的,但在随身听上我可以拍着胸脯说,R04的高频处理比EX700这个卖上2000高价的耳塞要好得多。R04的齿音部分收得非常好,其量感与ER4P使用三节套的齿音量感相当,绝没有EX700那样的刺耳感。我们暂且不说R04这样的高频是否符合HI-FI标准,只论顺滑与亲和力来说,R04的高频是做的难得的漂亮。
动圈耳塞另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分加大低频与高频的量而让中频形成了一个V字型的低谷,就象调过EQ一般。中频塌陷对声音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通常会让低频有量感没力度,高频变得飘飘然,声音象没有骨架的软体动物一般,一切都是软软的,没有精神的。SONY EX70这个耳塞又是中频塌陷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仅是EX70,很多入耳耳塞都存在这个现象,惟独动铁单元的耳塞目前我还没有听到过中频塌陷的,通常来说,动铁单元的塞子中频都是饱满有力的,动圈入耳耳塞是不容易做出这种感觉的。R04的中频过度非常自然,中频无任何凹陷的感觉。虽然密度不如动铁,但比其他同档次的动圈耳塞要好不少。R04的中频不象SE530那样厚但也没有ER4P这样薄,可以说是比较中性的。
用R04欣赏音乐的时候没明显的偏向感。打个比方,在我们听ER4的时候,注意力会不自觉的对高频更加注意,而听SE530的时候则对低频相对敏感,这是由于这两条塞子有明显的声音走向。一冷一暖才会造成我们在用这两条塞子听音乐的时候注意力的不同。R04的三频调节比较平衡,既注重低频的氛围渲染又注重高频的清晰衬托,再加上中性的中频支撑才使得R04有着一个比较平衡的声音。所以,用R04听音乐的时候注意力时常处于上下窜动的活跃状态,一会对高频某细部刻画在意,一会又对低频某下潜深度感到爽快。记得某天将R04给一位烧友听过之后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R04是一个什么音乐都能听的塞子”。的确如此,不管是交响乐、流行乐、NEAGE、摇滚乐,R04的表现都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可以说R04适合的人群是比较广泛的。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R04的各个频段分布的声音量感是我听过所有动圈耳塞当中最喜欢的。
R04要比高频则没有ER4P这么纯净这么真实;比低频没有SE530这么具有包围感这么浓郁温暖;比解析力没有ER4P这么BT;比声场没有SE530这么宽广;比声音分离度不如ER4P这么清晰,比密度更是没有SE530这么实在。但R04成为了我第三条愿意带上街的塞子。只因为R04比ER4P、SE530的声音更平衡、更耐听、更亲切、更轻松。R04是一条发挥出动圈单元优势的塞子。虽然ER4P、SE530一个价格1600另一个价格2600,但在我眼中,它们都是等价的,因为谁也取代不了谁,这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一种关系。尽管R04素质无法与以上两个耳塞对抗,但R04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我的喜欢。R04是一条胜在调音的耳塞,当然,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素质才能调出这样平衡耐听的声音。以上就是R04成为我第三条街塞的原因。
----------------------------------------------------其他方面和缺点--------------------------------------------------------
R04是半封闭设计,密闭性不如我其他两个动铁。在公车上感觉隔音还是不够,汽车的发动机声音还是会对音乐有一定影响,不过相对的,R04的听诊效应是比较小的,合适走路的时候使用。乘公车就只有往车厢后走一点了。
耳塞本身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即便是PSP也能驱动的很好,不会由于机器推力不足而声音发空发散。在我鱼雷上,R04在安静环境中音量调到13就很好了,SE530在15的样子,ER4P就要到19才可以了。
R04的声音没有侵略性,不会发出让耳朵难受的声音,即便音量开到很大也能保持一定的平衡性,不会乱掉。
要说R04最大的缺点就是耳塞的线材不好使用。具体表现在R04分线的部分太长,佩带极其不方便,并且R04的线材垂性不好,线总在前面扭来扭去,很容易被旁边的一些事物给挂住。虽然说明书上有指示可以将R04绕耳佩带,但实际证明这样的佩带方式是不行的。R04的分线缺少用于固定线材的环(类似SE530那种固定环),线是无法稳固绕在耳廓上面的,哪怕使用了I3C的绕耳配件,但R04线材本身扭来扭去,还是不好固定。好在线材本身的强度还是可以,就是有太强的记忆效应,怎么弄也弄不直。
IMG_4335.JPG (427.55 KB)
2008-5-15 18:35
不清楚R04是找不到合适的工厂生产海绵套还是其他原因,R04的海绵全是3M海绵耳塞改装。一对3M套子可以改装成2对耳塞套,一对平套一对圆头套。套子的制作工艺确实不敢恭维,和SE530那种海绵比起来质量差太多了,导管也不能居中。好在我觉得R04不太合适海绵,反正不用也就无所谓,不清楚其他朋友是否会喜欢用海绵,这样的海绵质量还需要加强。硅胶套到是不错,大大小小有6对,不仅有大小差异也有高低差异,合适不同的人选择。
IMG_4338.JPG (551.62 KB)
2008-5-15 18:35
配件中的小口袋还是VSOUND(之前是VSONIC)老样子。大口袋内部还区分了小口袋,正好合适鱼雷大小的MP3固定在里面。
IMG_4333.JPG (365.03 KB)
2008-5-15 18:42
包装设计方面VSOUND还显得有点不够成熟,特别是盒子的平面设计和里面的使用说明都很明显表明VSOUND没有清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例如背后的这种巨大字体横排的感觉真的不太好,一点不美观。说明书内部也是字体多样,有大有小不够统一。
IMG_4332.JPG (360.62 KB)
2008-5-15 18:35
如果VSOUND能将产品很多细节方面再多多注意,那R04将成为一款更为经典的型号。细节决定成败。R04声音和外型设计其实已经相当好了,其他设计方面都要比这两项要简单,但就是细微的地方不太注意,有点象急于推出市场的感觉,后期比较潦草。希望厂家以后多多注意,我看好你哟~~~~
IMG_4337.JPG (424.05 KB)
2008-5-15 18:35
[ 本帖最后由 狂天方 于 2008-5-15 18:43 编辑 ]
附件 IMG_4331.JPG (351.12 KB) 2008-5-15 18:35
IMG_4334.JPG (526.96 KB) 2008-5-15 1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