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6 19: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LP,磁带为主要HI-FI听音媒体的模拟时代,主流的听音审美观是,人们喜欢音色浓郁,温暖,丰富,生动,柔和的声音. 当时的HI-FI器材也大致是按照这个声音美学来设计的. 纯A类器材由于能提供相对最为醇厚,温暖,柔和耐听的音色,符合这样的美学,是发烧友们追求的目标. 黑胶唱片(LP),开盘式磁带,甚至家用磁带(Cassette),都是符合这一审美哲学的音源媒体(模拟播放媒体).
1980年代,数码音频实现了商品化,从实验室走出来,迈向大众. 早期的CD机,是按照模拟时代主流的声音审美观来设计的,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普遍具有较为温暖,厚实,自然流畅的特征. 比方"快乐小猪"收藏的那台SONY CDP-101,声音是不是很具有"模拟味"的? 可以问问他.
现在很多较早期的CD机都影子也找不到了,能找到的机器里,菲利浦的一些机型是经常被人提起的,比方CD850,LHH500,LHH800,LHH900,LHH1000,LHH2000. 这些机型用现在的眼光看,固然声音都不能算好,但它们也都是普遍具有"模拟味"的,体现的还是LP时代的音响审美观.
SONY和Philips,正是CD音频的两大标准制定者. 是它们共同制定了CD Audio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而从它们早期推出的产品来看,声音的审美观,还是反映LP模拟时代的声音美学.
”
这些 我深有体会, 但是我写不出来。文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