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8 08:0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吸声处理的听音室效果到底怎么样?
首先声明,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发烧友,发烧时间虽长(90年代初开始),但发烧水平和经济水平都非常有限,下面谈到的也纯属个人的看法,您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但我建议,赞同也罢,反对也罢,如果有机会,不妨亲自去听一听,再下结论不迟。
为什么会去拜访李勇先生(网名lyticast)呢?起因是本人准备做一间大约30平方的听音室。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也没有经济实力请真正有水平的声学专家来设计,那怎么办呢?应该说是很多年了,一直都非常关注听音室的声学处理,各大论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是反复研读,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自己践行。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发烧圈里各种理论都有。主要分为三大流派。占主流的是“扩散派”,理论依据估计来自于音乐厅的声学处理都是已扩散为主;非主流派是“强吸声派”,以我有限的阅读经历来看,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声学专家查雪琴女士,她的名言是“小房间吸声越多越好,怎么吸都不会过分”,另外,著名声学专家管善群先生的听音室处理也是强吸声处理,似乎没有什么扩散;第三派是折中派,主张“该吸的吸,该扩的扩”,代表人物应该是刘汉盛先生了,“前硬中吸后扩散”影响了几代发烧友。本人对于这几种理论都曾经信奉过,但多年来参观过不少商家或发烧友的听音室,有效果不错的,也有不是很理想的。有的花了很大功夫、耗费巨资,但驻波依然;有的效果不错,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不错。
随着对于声学处理方面的阅读和思考慢慢深入,我逐渐倾向于“强吸声派”,一是扩散派的理论根据似乎不是特别能站得住脚,因为音乐厅的空间之大不是家庭听音室能比的,所以音乐厅主要是要把舞台的声音覆盖到所有听众席,力争使每一位听众都能有较好的赏乐体验;而折中派的对发烧友的要求很高,到底哪里该吸,吸多少?哪里该扩,怎么扩?这不是普通发烧友能搞得清的,大多只是依葫芦壶瓢,心理作用大于实际效果。而管善群老先生的听音室的良好声学效果是得到过公认的,而查雪琴女士从理论上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至少我个人认为合理)。
去年七月份,199论坛的一篇帖子“消声室聆听经验总结贴(停更2016.11.26)”引起了我的注意,不夸张地说,这个帖子我至少看过不下10遍。管善群先生的听音室我一介普通发烧友是无缘得见了,但上海和太原的烧友我还是可以厚着脸皮去试一试。刚好,同城烧友张教授也对听音室的声学处理非常感兴趣,他曾经去过李勇先生的消声室,据他说就是“效果太好了,音场重现、定位特别棒!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一看”。
机缘凑巧,这两周我到上海出差,来之前我就跟李勇先生取得了联系。他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到他家做一做,体验一下消声室的声学效果。于是今天,从住的酒店出发,换了两路地铁线路,一路公交,形成三十多公里,终于到了李先生家。
一走进他的消声室,正如李先生在帖子里说的那样,太安静了,以至于自己的呼吸、吞咽口水的声音都特别明显,刚开始的几分钟甚至有些耳鸣。有经验的烧友应该知道,这代表环境极为安静,对重现音乐的细节有利。
下面谈谈我在李先生消声室听音的几点感受。
一、 音场重现特别优秀,几乎可以说毫无限制,舞台有多大,音场就有多大。而且这个音场是三维的,宽度、深度、高度,不同位置的乐器、不同高度的乐器,彼此之间的距离感、高度差清清楚楚,根本用不着去找!今天听了一张60年代的卡门录音,效果太好了!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走位、男女演员的身高差都历历在目,尤其是合唱一出来,那种辽远的空间感太过瘾了!而且,“音场重现”不只是重现几个乐器、几个人生,而是一种实体感很强的、弥漫着整个空间的场域。后来有播放了我带去的琼贝兹的演唱会,效果同样出色,尤其是观众与琼贝兹合唱、互动时,我好像置身于演唱会现场。
二、 定位特别优秀 穆特的卡门幻想曲听过无数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穆特在拉琴时琴弓在琴弦上的滑动,手指的拨弦、揉弦的很小的位置变化、拉琴时身体晃动导致发声点位置的轻微移动都清清楚楚!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吉列尔斯的月光奏鸣曲,左手和右手的区分、《伶歌》第二首“丑末寅初”,几件乐器的定位特别准,女歌手就站在两个音箱中间……
三、 实体感特别强 专辑《一听入魂》中有一首古琴曲“流水”,太真实了,演奏家就像在我面前演奏,以前也听过古琴,从没有触动过我,今天,我还真从琴声中体会到了“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的意境。
四、 整体的能量感、规模感、音乐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我有限的水平和见闻来说,真实挑不出什么缺点。
五、 以上感受都只能在皇帝位才能得到,由于强吸声处理,基本消灭了反射声,因此在房间的其他位置音量明显降低。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时间,李先生的整套器材都是他自
己设计制作的,一台数播(只能播PCM格式的,最高到192KHZ,今天听得都只是44.1的),一台四声道的合并功放(李先生的音箱是电子分频的),一对单只重500多斤的音箱,以及所有线材。对了,李先生的电路没有做特别处理,插座都是普通国标产品。按李先生的话来说,只要器材够优秀,这些影响不了大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