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0741|回复: 82

我的现场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发表于 2007-2-7 15: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上:随处可听的现场

又有人在谈论“以现场为师”的话题。不过,谈论的多是音乐会现场。更多人觉得这个现场与已无关,插不上话。其实,我看过的音乐会现场也不多,但是,仍然觉得要以现场为师。只是,这个现场不是音乐会现场,而是我们身边的一切有乐器和人声的现场。

现场一:前几天,我正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拉胡琴乞讨的人。琴声从嘈杂的人声中传来,还是那么真切!用句术语来说“太有质感”了!

现场二:我的公司离乐器店不远。闲了进去走走。服务员很热情,问我要什么。我随口说要台钢琴给小孩。她介绍了台2万左右的琴让我看,还给我弹了一段。这一听,顿时感到“天旋地转”――这台不到2万的钢琴发出的声音比我那套贵它几倍的音响播放大师的名录音还要好听许多,可以说高几个档次!

现场三:上海有家叫“东北人”的酒家,有个特色,服务员全部东北农村打扮,有些菜上菜时还会唱段东北小调给你听。说实话,服务员唱得并不怎么样,可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中气十足,嗓子也不错,歌声直接传到你耳朵里,竟然是那么穿透力!又把我的音响比得只有找地洞的份儿了!

可见,现场满地都是。那音乐会的现场又是什么样呢?上次听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是老莫的五重奏,我在16排。许多细节都听不到,但是,与演奏者亲密接触的感觉却不是在音响前面可以得到的,对乐曲的理解也深切许多。

从这些现场的感觉,我得到一些听起来有些奇怪的结论:

我们听到的现场与唱片里录到的,几乎没什么一样的地方!
论细节,现场干扰众多、细节损失严重,不同的环境让我们听到的是很不一样的东西;
论定位,现场很难得到那种精确的定位效果,许多时候,我们的视觉即帮了忙,又捣了乱;
论层次,如果我们远离舞台,声音几乎是混在一起,一团一团地扑过来;

现场与录音相近的只有一点,质感!乐器的质感在现场是最真切,最直接的!好的录音尽量地保持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以现场为师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乐器和人声的质感!我们要知道乐器和人声原来是什么样子,才可以听出我们的音响可以还原到什么程度;也才知道应向什么方向努力调整他们。

[ 本帖最后由 CD72 于 2007-2-8 10:4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钱 +300 收起 理由
chrisalex + 3 + 300 很可惜不是你写的,否则加分还要厉害.

查看全部评分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1万

帖子

20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注册时间
2005-2-22

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07-2-7 16: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PC hi-fi : IBM x220i->TC K8->Apogee Rosetta200 (Mutec iclock Syn Both) ->Drawmer MC2.1->ADAM S4X-H
CD system : CEC TL3N-> Apogee Rosetta200(Mutec iclock Syn Both)->Drawmer MC2.1->ADAM S4X-H

2* TAOC 25MF + 35S
WB isolation transformer + LITE P100
AA Ferrite2,WireWorld Silver Electra 7 * 3
Nordost Tyr2(AES),Tyr(XLR),Mogami 3173(XL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细节、定位和层次就不重要了吗?不是!
录音是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他可以很好地捕捉到上面的东西。但是,许多人喜欢的解析力极高、定位到针点、层次分明的系统,仍然不能达到录音现场我们能听到的东西。

先说细节。现场的细节有个特点,你即可以听到一切,又不可能全部听到。这话听起来有问题,但是,人的听力就有这个本事,你注意什么,就可以把它挑出来,仔细地捕捉它的声音;同时,可能会过滤掉一些虽然音量大,却不在意的声音。你能看到的东西,却不能全听见。你可以看到翻乐谱,却听不到纸张的声音,因为它可能真的没什么声音;你可以看到三角铁敲击后还在振动,却只听见敲击的那一声,余音被其它乐器淹没了。

但是,只要是你在现场能听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切的、无修饰的那乐器或歌者的声音。让你一听到,就可以认出这是大提琴或者小提琴;是多明哥还是帕瓦罗地。

那种解析力极高的声音我也不喜欢,因为他不给我选择的机会,把什么细节都推到你面前,没有主次,让你全盘照收。其实,我没大搞懂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是可以过滤的吗?难道,这种系统的细节是假的?它的解析力不是自然录到,而是造成的?
这有点象数码照片与银盐照片的区别,表面上看是数码照片分析率高,但就是让人觉得有点假。这其实就是因为其包含的信息量还是小于银盐照片!这种“解析力极高”的声音,是否也是损失了什么东西达到的呢?


再说定位。听一些高档解码器时,我真的可以感觉到某乐器就在那个点上,如一颗星星发光一样。而现场听到的,却又是那种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东西。你听着小提琴在左边,他确实在左边,但他是或大或小的一“团”,而不是一个点!我喜欢把这一“团”叫做形体感。如果没有形体感的声音,也是假的声音。现场中,你其实不会有“定位”这个念头出来。
为什么这样,我还是没搞清清楚楚!

我一直搞不清有些人说的“薄”、“厚”是什么意思。按他们的定义,我的系统一定很薄,因为发出的声音没有什么修饰,干巴巴的。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083

帖子

123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2-7 16: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头来啦!

CD72兄,还是跟我一样先烧耳机系统吧,让箱子一边凉快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模拟”的。什么都在哪里,不用强调,你想听,就听得到;可是,又仿佛听不清!?
当你听到了的声音不会让你想到任何“发烧”术语时,恭喜你――你不是在现场,就是在一套足够好的音响面前了!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新 于 2007-2-7 16:13 发表
CD72兄,还是跟我一样先烧耳机系统吧,让箱子一边凉快去!



我现在就是把THIEL当KK在用呀!没办法,小耳机音场太小了。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张,为什么说这不是我写的?那是“砖”贴,不是“转”贴,要求恢复名誉,并给出赔偿!

而且,这是我写东西的明显特点--虎头蛇尾!我又写不下去了,等有空再慢慢补充吧。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083

帖子

123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2-7 16: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cd72兄,你的第一个帖子里说:


现场与录音相近的只有一点,质感!乐器的质感在现场是最真切,最直接的!好的录音尽量地保持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以现场为师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乐器和人声的质感!我们要知道乐器和人声原来是什么样子,才可以听出我们的音响可以还原到什么程度;也才知道应向什么方向努力调整他们。


这里面没有声场,呵呵。

第二帖子所说的细节呈现问题,第三个帖子似乎给出了答案:

当你听到了的声音不会让你想到任何“发烧”术语时,恭喜你――你不是在现场,就是在一套足够好的音响面前了!


难道,第一第二帖真的不是你写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主题

2万

帖子

2738

积分

荣誉会员

辭職L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2-7 16: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D72 于 2007-2-7 16:42 发表
小张,为什么说这不是我写的?那是“砖”贴,不是“转”贴,要求恢复名誉,并给出赔偿

而且,这是我写东西的明显特点--虎头蛇尾!我又写不下去了,等有空再慢慢补充吧。
阴伊一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083

帖子

123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2-7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D72 于 2007-2-7 16:42 发表
... ...
而且,这是我写东西的明显特点--虎头蛇尾!我又写不下去了,等有空再慢慢补充吧。


不要晾人哦,看得正过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7-2-7 16: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拜读,再品味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6: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新 于 2007-2-7 16:44 发表
cd72兄,你的第一个帖子里说:


现场与录音相近的只有一点,质感!乐器的质感在现场是最真切,最直接的!好的录音尽量地保持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以现场为师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乐器和人声的质感!我们 ...


这里有个前提变了。我第一贴里一直说的是我们身边的声音。这与录音相近的确实只有质感。然后,我就回到音响面前的,这时听的是录音,我们就开始比较在录音室条件下的现场与音响里听到的声音了(也就是没有干扰的理想环境)。第二贴我主要想说的是这种条件下现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是我没讲清楚。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622

帖子

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98
注册时间
2003-5-4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7: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新说的还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既然现场中没有什么细节、定位一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谈起听音乐来,就会不自觉地用上这些词呢?

我觉得,这些术语与其他任何术语一样,是科技的产物。录音及其播放这种让我们可以方便地欣赏音乐的手段出现,成为一门技术含量丰富的产业;由于其技术上的限制就一定会与我们实际听到的东西有区别,为了评价和分析不同系统对录音现场在不同方面的还原能力,这些术语就出现了。
我们听的,大多是名师、大乐队的录音,多数人没有听到过现场,更不知道录音的过程。在那些名师的光圈下面,我们已经不再去把录音与我们平常听到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于是,用好的音响,听名录音成了我们欣赏音乐的最常见和“理想”的方法。
无聊吧!!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CD72 于 2007-2-7 17:16 编辑 ]
Nottingham Horizon + SME 3009 + Cambridge 640
iCON DT6A + 8C + 170iTransport + iPOD
JBL 2005+Yamaha 750+DVD
DIAPASON 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7-2-7 17: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去过现场音乐,更不知道录音制作过程。但拜读LZ这个帖子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发烧折腾器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追求真实的声音?还是为了好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3083

帖子

123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7-2-7 1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D72 于 2007-2-7 16:59 发表


这里有个前提变了。我第一贴里一直说的是我们身边的声音。这与录音相近的确实只有质感。然后,我就回到音响面前的,这时听的是录音,我们就开始比较在录音室条件下的现场与音响里听到的声音了(也就是没有干 ...


呵呵,cd72兄觉得“录音室条件下的现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说明下,我不知道,只是想把问题提出来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6-28 15:55 , Processed in 0.36035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