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可以分享这款,索尼9月6日发布的,新款封闭式专业监听耳机,型号是MDR-M1。 能点进来看内容的,应该没有不认识索尼的吧…从来没有用过索尼产品的朋友可以举个手… 我不是索粉,但我确实从小到大都在用索尼的产品,PS游戏机、磁带机、CD、MD、电视、电脑、耳机、手机、微单、录音笔,最近买的是他家的无线麦克风。让我细说索尼的话,估计能说本书出来。 说到M1,很多时候会聊起1991年出的索尼7506监听耳机,7506给我的印象蛮特别。别家产品经常会说什么歌手、录音棚在用,但基本见不到索尼大肆宣扬类似的事情。 反倒是很多业内的录音师朋友,我问他们用的什么耳机,推荐个监听耳机什么的,他们经常疯狂安利7506这款,理由很简单——“声音是对的是很好的,戴着长时间工作用不累,很舒服,皮实耐造不爱坏“,以及他们非常在乎的,同等品质的产品,7506的性价比,奇高无比。 我稍微回想了一下,索尼和音频,和HiFi,他最厉害的地方,好像任何HiFi时代都能做到引领潮流,任何大潮流中,都有绝对站得住脚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可以长期作为经典和参考级的产品存在。在我印象中做到如此这般的品牌,只有索尼一个。 (老玩家可以细数一下索尼的历代经典产品。我不认为是apple的原因,是觉得apple更多着眼于功能形态和商业体量) 往近了说索尼去年出的MV1开放式头戴耳机,工作原因摸过的耳机够多,直觉都会告诉我这是个好东西,勾起了很大兴趣。在展会第一时间试听后,觉得没什么好说的,直接买了俩。包括很多很多同行朋友,都是听完了非常利落地掏钱拿下。要知道让我们这些几乎人手一屋子耳机的老油条从业者们,自掏腰包买耳机,那得是多硬核的产品。 MV1在当时来看,是完全可以预想得到会卖爆的产品,如今看来也确实卖爆了,成了价位标杆参考作。 说回M1,发布会我在现场,细细聆听产品负责人,也是身为索尼品牌第五代耳膜职人的松尾伴大先生,对产品进行了重点讲解。言语中没有任何虚无的商业吹擂,只着眼耳机本身,对其开发历程娓娓道来,其中的重点在于,应用当下最新的声学和材料技术,开发出全新的单元,对腔体声学进行细致地调教,而关乎产品的核心,是产品与人,与人耳的交互体验,音质体验,贴近现实使用场景。 松尾伴大先生重点讲述了其携手业内众多知名音响、录音工程师(包括Battery Studios的母带处理工程师Mike Piacentini,和 Berklee NYC的Power Station录音和混音工程师Akihiro Nishimura等),对M1进行联合开发,最终问世的过程,对于产品最终要以人为本,真实不虚,诚恳朴素的讲解,确是可以感受到索尼工程师所崇尚的“职人精神”。 也得知松尾伴大就是索尼Just ear定制耳机产品的项目创始人,而Just ear也正是我看来,近些年来最具“索尼音质”的代表性产品。 对于M1耳机,我实在找不到任何值得吐槽的地方,唯一可能就是希望随机附送4.4mm平衡接口的线材吧。 很想先说一下,M1给我的整体感受,让我想起了一个梗——有位博主采访路边的老大爷,老大爷表示喜欢坐在这里看美女,没别的,图个心情愉悦。 对,M1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么无形且实在,我看看它,拿起来听听它,我会感到十分愉悦。 以至于起了个有点缥缈的标题。我是诚然没想过,现在只要1700块钱,就能买到M1这样,看着摸着戴着听着,哪哪都牛X的耳机——一想到这,我感觉做梦都能笑醒。 剖析M1本体的话,其实并不复杂,第一感觉就是佩戴舒适度绝佳,对,是绝佳,不是极佳。 除了整体200g出头的重量,以及可以各种方向、长短精确调节,完全做到柔软贴合不夹头的头梁,我看来最妙的,是M1的耳罩。 它这个耳罩表面上看,就是挺普通的皮革材质,和各种常见的皮革耳罩不一样的是,M1的耳罩看起来“形态稳定”,但戴上就发现它完全不追求佩戴时的“挺括”感,而是让我想起了经常在电商平台看到的,卖拖鞋的广告词:踩屎感。 这么说可能有点奇怪,我换个词叫“云朵感”吧,配合轻若无物的本体,我总觉得像是把柔软的云朵戴在头上,亦或像是一头扎进了豪华酒店的超柔蚕丝面枕头里,是会忍不住想“贴贴”。 嗯,很软且表面很细腻的耳罩,耳机具备这种佩戴感的,还真算是头一回。 当然这还有另一层面的好处,贴合度带来良好的声腔密闭性,隔音效果更明确,音质表现更稳定。 封闭耳机是很多音乐爱好者聆听环境的刚需,也是录音工作者的刚需,而密闭性正是封闭耳机刚需中的刚需,要么咋说索尼是真懂做产品呢。 作为封闭式耳机,所有品牌都要直面密闭声腔内的声学问题——如何解决声场狭窄问题,如何处理腔体内声波间的互相干扰带来的失真,如何处理好声音相位,如何让声音听起来像开放式耳机那样自然开阔通透。我确实会认为封闭式耳机比开放式耳机更难做。 仔细观察了M1的各个细部,拆开耳罩,最明显可见的是,一颗白色的,索尼自研开发的,应用新一代振膜材料和技术的单元,看似普通的单元上方,做了个特别形状的波导装置,具体有何作用索尼只字未提,但经验来看,这个结构肯定是要经过精确计算的,形状上看大概率对高中低三频都有作用,作用处一般来说是对声波路径,起疏导作用,也有一定的阻尼效果,最终是类似物理分频器的存在,用来实现M1的音质目标。 不止于此,单元在内部,做了同样经过精确计算的倾斜角设计,这个结构倒不难理解,尽可能对应人耳轮廓的角度,声音更多以直达声方式传递,降低声波的反射失真和干扰,以此实现声音的保真度和还原度。 再次,看到单元附近覆盖有一层高密度白色纤维材料,也因此耳机更类似前后双腔体的架构,纤维材料下面可以摸出来的是,后腔体内部还有比较复杂的,类似格子状的声学结构,但我不能撕开它,暂无法一睹其芳容。 单说这层纤维材料的话,对高频声波的吸收净化是有作用的,一般来说可以让声音变得更为纯透,降低刺激度。而且妙还妙在,这层材料明显还存在低频阻尼的作用,原理上是可以降低低频失真,提升低频质感、动态感和分析力,最终让低频效果,更具表现力。 最后,在单元上方做了一个阻尼气孔,平衡腔内和外界的气压,让封闭式耳机的听音体验,不再“闷头”,同时与上述的各种声学处理技术相关联,有点声学总集成处理器的意思,最终得以实现M1耳机的音质目标。 所以你说它复杂吗?我都能掰扯出个大概意思来。 你说它简单?不可能的,这其中各部件的调谐和总成,涉及各种精确的声学算法和工艺精度,一般小厂都没有这么彪悍的声学技术沉淀,想实现的话其实非常困难。 M1声音相关的一些特点: 索尼对M1的定义,表达的非常明确——M1以专业录音监听为主要用途,兼顾HiFi音质的音乐欣赏。 这样历史悠久且严谨的日系厂家,但凡这么说,就一定是确认有这个功效。 M1的声音非常准确,三频能量分布格外均匀。 音色上是中性监听的内核,听感上同样具备索尼一如既往的“活泼灵动”的表达方式——中性但不乏味,监听又不死板。 这种声音特质,我感觉很难有人抗拒得了,很难说有人不喜欢。 得益于最新的振膜材料和单元技术,M1所搭载的这颗动圈单元,有着可怕的5Hz~80kHz的超宽频响实力,不是说要给用户听80kHz的声音,那是听不到的。它的意义在于,人耳识别范围内,可闻的20到20k频段内的声音,是会变得更为丰满、准确、自然和流畅。 作为监听耳机,M1的声音,并不像多数监听产品那样,锐利扎耳,干瘪生硬; 除了足够准确和中性,M1明丽又气态感的高频呈现,以及充满能量、韧劲与质感,凌厉且兼备宽松包围感的低频氛围表达,以及细腻有型、轮廓清晰的“鲜活感”索尼式中频体验。不止是久听不累,在我看来应该是越听越上瘾才对,是会让繁杂且长时间的录音工作,多一分轻松和愉悦的。 对用来HiFi欣赏的用户而言,M1精准摘取了监听耳机准确、中性的特点,去掉了常人难以长时间聆听下去的,干冷硬刺薄等监听耳机常被诟病的部分。除了原汁原味且好听的声音,还能得到与专业录音师感同身受的监听体验。 甚至不止于此,类似网络K歌,直播,拍Vlog等,这些生活中的小创作,小乐趣,需要一个准确且得力的声音助手时,M1又可以作为绝对值得信赖的依靠。着实美滋滋了。 最后还有一点,M1并非像很多昂贵的发烧耳机那样,需要非常高品质的前端,或者非常大力的耳机放大器等设备来伺服。 把玩过程中,我分别使用笔记本电脑直推,小尾巴产品,便携播放器,专业声卡,台式耳放等设备,进行了驱动力需求和音质的测试。 结果非常喜人,得益于M1先进的动圈单元,和良好的整体声学设计,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易于驱动的耳机产品——即便是随便插在电脑耳机孔上,都可以给到明确的高解析力、高保真的声音。 M1是我测试过的,最易驱动的高品质头戴式耳机,没有之一,插啥都灵光,接啥啥好听。 可能有人会问了,如果用非常昂贵高端的HiFi音频系统,来伺服M1耳机,它的音质还能有突飞猛进式的质变级提升吗? 就当前对M1的测试来看,是还可以有不错的提升,提升主要在音质各种细部的呈现,但声音大框架不会再有太多的变化,因为索尼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从耳机本体上切实下足了功夫,让你无需为了好的音质,费太多精力,花太多金钱。 不是我在这乱猜,作为并非索粉的长期用户,我可以感受到,索尼长久以来对技术的沉淀,一直都是致力于,将真正高品质的电子产品,以消费级的定义,让更广大的爱好者人群,得以亲密触碰和体验,最新的科技和成果。 For The Music——旨在让大众对音乐的热爱,有的放矢。 我也在音频行业工作,所以我能get到,这么做的价值,并非完全在于商业化,索尼对音频行业的贡献,有目共睹。其实这也是整个行业在做、在努力的事情,也是音频行业的从业者们,从未停止追逐的无形价值或者说意义所在。 有点矫情了,忘了说的事,M1随机附送一长一短两根3.5mm接口线材,以及一个6.35mm的转接头,耳机插针同样为4芯,3.5mm规格,想折腾升级线的话非常方便。 原线旋钮式锁死的结构,线材可以与腔体完全紧密连接,避免线材脱落,这是录音师们的刚需。 最后,M1这款,索尼最新的,在我看来堪称完美的耳机作品,相信其未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录音师,以及HiFi音质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废话不多,我就先买为敬了。 (完。) |
blizzard_c 发表于 2024-9-26 23:10
能超越HD800吗?
blizzard_c 发表于 2024-9-26 23:10
能超越HD800吗?
z_knight18 发表于 2024-9-27 09:20
楼主M1相较于HD650怎么样呢?在相同价位区间的大耳中有什么特点呢?
zenzenzen 发表于 2024-9-28 15:14
一分价格一分货 大厂不会做破坏自己价格体系的事的……..
夜火 发表于 2024-9-27 15:11
那么,MV1 怎么不说一下呢?
wuchongyang 发表于 2024-9-27 09:05
直接问声音是什么档次的就好啊。
pako 发表于 2024-9-28 17:56
和MV1同一水平?
DC999 发表于 2024-9-29 14:29
文风改改吧,太空太水了,令人生厌!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14 19:20 , Processed in 0.07075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