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2-6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隔壁大家谈抓来一篇一个叫“音乐之神”的人写的长篇听感!好象还涉及与莱曼的对比。
英国耳放Graham Slee Solo MC搭配K701,HD600听感
Graham Slee Solo到手差不多1个月了,白马桶和阴井盖也都褒得差不多了,那么就来个对比听感吧。(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音源:创新声卡Sound Blaster Audigy2, Zen Touch (全部为ape和320Kmp3)(身处国外没好音源,请见谅)
耳机:K701,HD600 (AD1000)
耳放:Graham Slee Solo MC (with PSU1 power supply)
首先简单说一下solo。看到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小,真的好小,比音乐传真 V3还小很多,分量也轻,不敢相信这个小东西居然能推动hd600。功能也很简单,就2组音频输入,做工中规中举。PSU1的电源倒是个大家伙,比solo还重。做工只能说一般,像个DIY的东西,或者可以说简单,不过跟英国式的风格很般配。内部由于手头没工具,不能打开,不过在网上看过照片,差点吐血 — 像个随身耳房的内部,475磅就买这么个玩意儿,无语。。。。。。
600,701在solo下都已褒了300多个小时,solo也几乎没关机过,应该说三者都已进入状态。
先说下solo的高频。
如果说莱曼的高频是位温柔羞涩的少女的话,那solo的就是阳光焕发的小伙子。
600在solo的推动下,铜管乐器的光泽尽显不漏,感觉就是一片金光闪耀。由于600本身高频偏亮,所以很有可能产生刺耳的感觉,但实际听感下来,并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觉得solo将该亮的完全展现了出来,不该亮的毫不犹豫地压暗了下去。所以在听铜管乐器合奏的时候,层次分明,主乐器突出,伴奏乐器与其搭配相当完美。600在solo下的小提琴,感情非常丰富。一向喜欢文格洛夫的门小协,是solo下的600,让我第一次在听第二乐章时流下感动的泪水,那种从未感受过的柔美的顺滑感,丰富的泛音和细节,加上文格洛夫深情的呼吸声,陶醉了。
换701上场。阿,仍然是那个小伙子,哇,结实了不少啊,但活力似乎不如以前了。原来701的高频比600暗了,但并没暗很多。可是很明显感觉奶油味更重了,若600是很纯的白奶油的话,701就是,草莓,橘子,樱桃,巧克力。。。。。。 晕,全混在一起了,恩,大杂烩奶油,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但还是很好吃,哈哈。solo下701小提琴的声线比600粗了不少,似乎有点不大像小提琴,听惯了600的文格洛夫再听701,疑?文兄怎么用2根弦拉琴了?但只是在听独奏时会有这种感觉。由于亮度不如600,701的铜管不再那么闪亮,但感觉场面更大了,乐器的分离更好。
下来说solo的中频。
我想用“中性”这个词概括再合适不过了。没有headmaster那样温暖,也不是瘦,是染色少,但也不至于像监听风格那样直白。所以我觉得拥有纯厚中频的701和他搭配相当合适。听蔡琴的时候,铁三角那样的妖娆的感觉是找不到的,也不像dt880那样蔡琴似乎变年轻了。。。。。。别想那么多了,因为701就在你耳边说:“我就是蔡琴,一个历尽人间沧桑的女人。”
换上600,恩,蔡琴疏远了,但还是那个蔡琴,只不过感觉她瘦了,不再那么体贴了。若701的蔡琴是搭着你的肩膀向你倾诉的话,600的蔡琴就像站在2米远的台上向你告别。一句话,701的中频感染力远胜600。
接着是solo的低频。
啊,肌肉发达的家伙,站在你面前说:“小样!来啊,你要多少钱我加倍给你!”
其实solo的低频并不是加倍,而是偏多。可这样一来,低频多的600岂不是要轰头了?不是,完全不是,是更有力了,速度更快了。若600在普通电脑声卡上的低频是中国的拳击手的话,那solo下600的低频就是泰森,绝对是!那个力度,那个速度,只要一拳,中国的拳击手肯定倒下,哈哈。还有那个下潜,拳头打在脑袋上,似乎连脚也感觉到了震动,这就是solo的下潜,从头到脚让你全身感到震动。
换上701。恩,还是泰森,慢着!这家伙怎么喝了酒打比赛呢?没有用尽全力,收的速度也慢了一拍。感觉solo下701的低频具有森海的风格,量一点也不少,但解析,层次好于600,但冲击力和速度没法和600相比,有点像650的低频了。
接着是声场。
感觉solo能准确地发挥耳机声场的特色。
600的声场就像维也纳金色大厅,宽度一般,但高度非一般,深度也够。乐器的位置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分布有致。701的声场有点像压低了的柏林爱乐大厅,宽度绝对超出600。有人说701的声场没有纵深感,像是从左到右一字排开,我觉得不是,纵深感是肯定有的,只是701声场高低之间的差距没600大,导致纵深不明显。听者位置感觉的话,若600是在音乐厅第4排的话,701就是在第2排左右。
以上是三频的大致感觉,再说点其他的。
1.solo下701的中高频衔接我很满意。曾经用听600听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总觉得,中高频之间有个小阶梯,高频高高在上,中频似乎在眼前,当中有一小段是空着的,听着疙瘩,当然不是很明显。701就没这种感觉,听施特劳斯的舞曲时(特别是快速波尔卡如欢乐列车波尔卡),感觉弦乐组和短笛的声音就像乘过山车一样,一溜达就下来了,相当流畅。
2.solo下600的newage我受不了,低频力度太强了。记得第一次听这个组合的Enya,Only If这首歌刚一出来的鼓声就吓到我了,这哪是newage阿,明显是敲着战鼓准备开战阿。那动感,一股一股的低频起劲得跳跃着,神秘的缥缈感丧失了好多。701感觉就好了很多,低频偏多的solo将701的低频烘托得很温暖,恩,很活泼的enya,但绝不像600那样跳跃感十足。其实solo+701的newage我还不是最满意,有次在朋友家听的headmaster+DT880才把我毒到了。
3.说下交响。600无疑是这方面的强者。德国的耳机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应该再合适不过了,确实,solo将600的速度,动态发挥得很出色。听第九欢乐颂第4乐章时,木管铜管组高高在上的齐鸣感觉犹如上帝降临般神圣。但有缺点,场面不够大,横向的声场不太满意。换701,感觉眼前一下子开阔了不少,恩,这才是乐队的样子嘛。solo下701的速度和动态比600差一个档次,但我觉得够了,毕竟音源是电脑声卡和mp3,若上高档台机,我估计600的动态会受不了。701呢?这种温和偏快的速度听自己国家的音乐太合适不过了。听了那么多耳机,701下的莫扎特和约翰施特劳斯是最有韵味最能打动人的,百听不厌。
4.解析。701的各频段都做了柔化,初听上去解析似乎不如600,但仔细听得话,会发觉701的细节更多。听某张试音碟的时候,从600里听出了铜管乐器演奏时金属摩擦的声音,701里尽然还听出了按键弹起的声音,解析真的很高。
5.701比600难推。solo上701要比600多旋20-30度,吃电流的大家伙。
小小总结一下:我更喜欢solo下的701,适应面比600宽,韵味比600好,速度轻快愉悦。虽然没有600那样犀利的速度和动态,但耐听很多,更富有诗意。想想这些天来,701被我宠得连600都冷落了,ad1000更是被打入冷宫了。
6.solo下ad1000听感不是很好,唯一能使我接受的就是流行。虽然ad1000染色比前辈少了,但还是具有很浓的日系风格,妖了。ad1000本来高频就亮,搭配solo,虽然控制了很大部分,但还是不够,犹如化了浓妆的女人发疯似得嚎叫,不好听。估计和ad2000搭配还不错。
7.solo搭配拜亚的耳机听感也不如森海和akg的,原因是中频,880的中频需要暖声的耳房来表现,solo是将880中性的特点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也许有人喜欢,但我觉得有点直白了,不够动听。但solo下880声音的纯净是绝对一流,那是带有一丝甜味的的水晶之声。
最后概括solo:中性平衡大气,推森海akg系列的好耳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