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小白

jitter是如何被发现,被公认的

[复制链接]

11

主题

894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7-6-23
发表于 2011-3-18 23: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来自远方 于 2011-3-18 23:26 发表


无知者无畏! 你也可以理解成我在说我自己。


最后再劝你一句,统计学不是全部。

你统计,还是不统计,真理都在那里,不生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420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3-5-8
发表于 2011-3-18 23: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hisky_qz 于 2011-3-18 23:37 发表


最后再劝你一句,统计学不是全部。

你统计,还是不统计,真理都在那里,不生不灭。


我也再对牛弹回琴:

你统计,还是不统计,真相都在那里,不生不灭。

但你若统计,你将可能接近了解真相,拥有真理;你若不统计,你将永远无法接近真相,永远与真理绝缘;
T1、ER4B、DT880/600o、A1、DT990/250o、HD600、G&W2.1、MX500、Elite840、DT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894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7-6-23
发表于 2011-3-19 00: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来自远方 于 2011-3-18 23:42 发表


我也再对牛弹回琴:

你统计,还是不统计,真相都在那里,不生不灭。

但你若统计,你将可能接近了解真相,拥有真理;你若不统计,你将永远无法接近真相,永远与真理绝缘;


荒谬。

相对论不是统计出来的,甚至也没有实践。

可是无论你再如何统计,连“天下乌鸦一般黑”都证明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420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3-5-8
发表于 2011-3-19 00: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hisky_qz 于 2011-3-19 00:01 发表


荒谬。

相对论不是统计出来的,甚至也没有实践。

可是无论你再如何统计,连“天下乌鸦一般黑”都证明不了。
哦,那你玩吧。
T1、ER4B、DT880/600o、A1、DT990/250o、HD600、G&W2.1、MX500、Elite840、DT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1412

帖子

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8
注册时间
2004-3-31
发表于 2011-3-19 00: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jitter广泛存在于各种数字系统中,这也不是音响的专利吧
除了苹果,我啥都不剩
除了苹果,我忘却了一切。
CDM4飞利浦老米格整箱扔了,CEC 51XR转盘遗弃国内不知死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546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9-8-24
发表于 2011-3-19 0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nk 于 2011-3-19 00:09 发表 话说,jitter广泛存在于各种数字系统中,这也不是音响的专利吧

您说得既对但也不完全。因为现代的音响很大部分都是数字的,因此Jitter存在于数字系统中的同时不就也存在于数字音响系统中吗,是吧。

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1980年(甚至更早些)人们就开始研究Jitter存在数字系统中的情况,并发现Jitter对数字系统带来的影响,且研究治理办法。

要注意的是:1980年Philips和Sony制定用于存储音频声音轨道的CD-DA光盘标准(即红皮书),之后83年、86年补充了黄皮书绿皮书....。就是说1980年之后N多年CD对数字音响的发展才逐渐扩大并到如今的广泛。

可见对于Jitter而言CD标准之后的数字音响相对1980年就有研究Jitter数字系统而言可真是的小巫见大巫了。
哦哦,哪个早哪个晚?十分清楚的。所以,Jitter如何被发现、被公认并不是在数字音响中,而是被发现、被公认在更早期的数字系统。

并且还要提醒的是,由于一些人对Jitter并不是十分了解,也不十分清楚Jitter带来的到底是什么麻烦,何种情况可忽略,何种情况不能忽略....等等的概念。因此将Jitter的存在有些滥用于音响(数字)中,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只要Jitter存在就肯定对音响(数字)产生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哦,可说的还蛮多的,就先到此吧...............

[ 本帖最后由 right 于 2011-3-19 01: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55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9-3-11
发表于 2011-3-19 09: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热闹.
关于盲听实验,据我所知,的确是一个数理统计的问题.
当然,因为是听觉,这里面又涉及到复杂的听觉心理学问题.
相比较其他的双盲测试,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因此,一次盲听的结果,无法确认它的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除非这个结果的分析是建立在数理统计之上的.
但对科学理论发展历史及其本质的认识,属于科普的范围,倒是应该知道一些.
具体到音响评价的范围,用仪器和理论去证明一个器材是好听的,
就目前的测试手段和理论恐怕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
如果测试的目标不是技术指标,而是"好听"这样一个主观的目标.
那么"数理统计"是绕不过去的.
在这里讨论"数理统计",那是一辈子也讨论不清的,因为前提是大家都要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才行.否则,就会产生出一万个误解和纷争了.
我的一个建议是:涉及数学问题,大家还是别跟"来自远方"争论了.
原因我就不说了哈.

[ 本帖最后由 gzwpf 于 2011-3-19 09: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546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9-8-24
发表于 2011-3-19 1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盲听不过是辨听的一种。而对于辨听只有“对”或“错”的结果不存在任何什么“统计”,对就是对,错就是错,10%、20%.....?呵呵,玩笑地说对于辨别亲娘老子,别说10%,就是一次识别错误,跟着的就是大嘴巴抽过来。所以,辨别结果只能是“对”与“错”,不存在中间地带。

辨听是能力的体现,10%也好20%也好...这都是能力不能达到100%;而对于10%...等说法只能是一种能力的自欺欺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420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3-5-8
发表于 2011-3-19 18: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zwpf 于 2011-3-19 09:46 发表
热闹.
关于盲听实验,据我所知,的确是一个数理统计的问题.
当然,因为是听觉,这里面又涉及到复杂的听觉心理学问题.
相比较其他的双盲测试,问题变得更复杂了.
因此,一次盲听的结果,无法确认它的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 ...
王兄好!见笑了。 不愧是行家,看的都是门道。
T1、ER4B、DT880/600o、A1、DT990/250o、HD600、G&W2.1、MX500、Elite840、DT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2453

帖子

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7
注册时间
2009-7-22
发表于 2011-3-19 20: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抓鬼和光纤转录的wav,数据一样音质一样,是要通过数理统计证明还是直接可以理论推导?
这个问题很严重,直接影响广大烧友的CD转化成本和效率。
没烧过 不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2453

帖子

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7
注册时间
2009-7-22
发表于 2011-3-19 20: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回到远方的意思。盲听是证明有差异的科学统计方法,不要以为普天之下有一例成功盲听即可证明有差异。其实支持盲听的人真的只想有一例成功,例如20中18之类的成功。
同时盲听可以证伪,宣称差异巨大者,若不能盲听成功,该个体所谓“差异巨大”即伪。同样的宣称声音一样者,若有足够的个体盲听证明差异巨大,该个体所谓声音一样即伪。这也许是老烧拒绝盲听的最大因素。
铁X曾经听出来600和650声音一样,一直到现在都传为笑谈,也是这个道理
我想不论是否支持盲听者,都无法否认盲听是唯一可排除心理暗示因素的确定音质确有差异的实验方法。如果有更好的办法,不妨提出来,放烧友一条生路
没烧过 不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420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3-5-8
发表于 2011-3-19 2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cear 于 2011-3-19 20:48 发表
明白回到远方的意思。盲听是证明有差异的科学统计方法,不要以为普天之下有一例成功盲听即可证明有差异。其实支持盲听的人真的只想有一例成功,例如20中18之类的成功。
同时盲听可以证伪,宣称差异巨大者,若不能盲听成功,该个体所谓“差异巨大”即伪。同样的宣称声音一样者,若有足够的个体盲听证明差异巨大,该个体所谓声音一样即伪。这也许是老烧拒绝盲听的最大因素。


没办法,这叫逻辑。逻辑是科学的命脉和神经,大家不会反对吧。

你若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就必须捉尽天下乌鸦,但你若想推翻这个结论,你只需要找到一只白的或红的或绿的或什么其他颜色的乌鸦即可。
T1、ER4B、DT880/600o、A1、DT990/250o、HD600、G&W2.1、MX500、Elite840、DT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420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3-5-8
发表于 2011-3-19 21: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cear 于 2011-3-19 20:48 发表
我想不论是否支持盲听者,都无法否认盲听是唯一可排除心理暗示因素的确定音质确有差异的实验方法。如果有更好的办法,不妨提出来,放烧友一条生路...


愿望是好的,但科学的东西,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如果仅凭良好的愿望就可以作到它做不到的事情,我情愿优先把这种“科学超能力”用来挽救那些诸如 AIDS 病人的生命。
T1、ER4B、DT880/600o、A1、DT990/250o、HD600、G&W2.1、MX500、Elite840、DT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2453

帖子

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7
注册时间
2009-7-22
发表于 2011-3-20 19: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来自远方 于 2011-3-19 21:46 发表 没办法,这叫逻辑。逻辑是科学的命脉和神经,大家不会反对吧。你若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你就必须捉尽天下乌鸦,但你若想推翻这个结论,你只需要找到一只白的或红的或绿的或什么其他颜色的乌鸦即可。
哈哈,白化病的乌鸦算不算乌鸦,既然是统计,就要允许意外,要不就是吹毛求疵了
没烧过 不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420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3-5-8
发表于 2011-3-21 01: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cear 于 2011-3-20 19:28 发表
哈哈,白化病的乌鸦算不算乌鸦,既然是统计,就要允许意外,要不就是吹毛求疵了


拜托,乌鸦问题反映的是逻辑归纳推理的固有缺陷,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实验科学的理论永远都是不完善的。没人要你吹毛求疵,让你凭空否认现有的科学理论。但是理论永远只能作为解释实践的工具,而不能作为否认实践的依据。这是唯一科学的思想方法。

统计学解决的是实践的一类缺陷,即实践结果的偶然(随机)性问题。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属于有坚实基础的数学理论。所以,偶然(随机)性的问题本身并不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但实践也有很多缺陷是无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彻底克服的,这就是我们平时说到的所谓系统偏差。但通过一些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定性的了解和计量减少这种系统偏差。双盲测试方法就属于此类方法中的一种。
T1、ER4B、DT880/600o、A1、DT990/250o、HD600、G&W2.1、MX500、Elite840、DT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5-29 22:27 , Processed in 0.105764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