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小白

不是评测、只是建议——对比MDAC和MD11解码器

[复制链接]

1

主题

21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0-10-13
发表于 2010-10-14 13: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看了几位大大的辩论,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至少我开始关注JATTER的问题了,呵呵,你们让我明白了: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是科学不等于钻牛角尖,有其使用中的局限性。 总之,我觉得不管白大还是激光鼠,还是RIGHIT说的,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欢迎继续辩论,乃我辈之福,很多东西往往在论坛里能学到,书上是学不到的,哈哈!结论已经不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5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0-9-24
发表于 2010-10-18 12: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md11的USB控制部分,我觉得优势很大哈,至于解码部分,只听过01 US,很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41

主题

10万

帖子

377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7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2: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正好有机会与一位业内人士(某声卡厂家的高层)探讨,他说乐之邦的工程师可能确实是不懂"调声"的,主要是看曲线,根据技术参数为产品设计定型. 结果就是做出曲线完美,参数很好的东西,但听感 ....... 大家都领教了.

有趣的是该人士坦陈,他们的工程师在设计研发中也发现,往往听感好的东西,曲线和参数都不好看,而曲线搞完美了,参数搞好看了,声音却不灵了. 原因? 这点他和我看法是一致的,就是因为目前的技术参数体系太"原始",不能完整地描述声音的综合特征. 很多声音特质是参数和曲线根本无法描述和表达的. 如果工程师光靠看曲线来设计器材,等于是只顾及了一端,而不顾及声音的其他很多方面. 把曲线拉平直的同时,可能在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更大,只是这些"其他方面",是我们的工程师所无法测量到的而已. 而靠耳朵听音来作为设计依据,反而是更为完整而全面的方式,能照顾到声音的各个方面,当然条件是工程师确实懂得分辨声音的好坏和真实自然程度.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0-10-18 12:40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13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4-7-20
发表于 2010-10-18 14: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的工程师和HIFI基本没什么关联,除非从小就是音乐发烧友,这个可能性很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11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08-4-10
QQ
发表于 2010-10-18 14: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在设计产品时怎么知道这样搭配和设计就能出好声?还是看描述声音的技术参数与曲线?或者是人耳验收直到测试人员自己满意为止?:D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http://www.fashaoba.com/bbs/forum.php发烧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82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10-8-29
发表于 2010-10-18 14: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乐之邦的MD30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
突然没消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8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05-1-7
QQ
发表于 2010-10-18 15: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买过01us,感觉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0-28
发表于 2010-10-18 17: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的帖子

小白的jitter首恶论肯定是夸大了。按理说LD、CD及DAT等机械装置产生的抖动要远大于晶振时钟的抖动,但好像没人会认为老式LD转盘出来的声音就不好听吧。
搞过数字电路并用过高频数字示波器的人都有体会,转盘等机械类装置产品的时钟抖动可以很容易在示波器上观察到,而晶振电路产生的时钟几乎是不可观察的,除非用GHz以上采样带宽的数字示波器或专用的抖动测试仪。晶振的难度在于精度、稳定度以及温度补偿,对于经过几百倍分频得到的44.8kHz音频采样时钟,其jitter已经微乎其微,远远超出了人耳的分辨力。
jitter的来源有很多,如转盘或磁带产生的机械抖动、PLL锁相环产品的跟踪抖动及晶振电路自身产生的抖动,相对而言,机械抖动幅度是最大的,但变化是最慢的,不同性质的jitter对音质的影响也会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jitter是影响音质的元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0-28
发表于 2010-10-18 18: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贴(回小白的jitter论)

我很早以前搞过对录像机输出视频的数字视频处理电路,其核心就是抖动消除电路,原理很简单,成本也有限,相对于廉价的音频解码器,其成本上升也有限。如果音频解码器的其它电路部分素质不过硬,即使加上抖动消除电路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除非是hi end级的设备,可以完全不考虑成本。

对于音频解码器,如果来自前端的音源没有误码,那么D/A以及后续的模拟线路,以及电路板上的数码噪声才是影响音质的主要因素。回到此贴的主题,小白也认为MD11的主要问题是在于调音吧,而不在于jit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41

主题

10万

帖子

377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7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8: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JITTER首恶论"可不是我的,是数码音频业内所公认的. 你可以去问任何一家数码音频厂家,那些著名的DAC厂家,CD厂家,有兴趣可以一家家去问. 最折磨他们的,令他们最头痛的,最花力气解决的,是不是JITTER问题.

另,"机械装置产生的抖动"事实上是造成JITTER的主要原因之一. JITTER不光可由CD机和解码器等的内部时钟精度造成,也会由传输造成(传输JITTER),并且机械装置的不完美也是造成JITTER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JITTER我说的所有话,都不是我的,都只是在科普而已!

在数码音频领域里,JITTER是一个很概括的概念,不单指某一个原因造成的JITTER(比如晶振精度),而是指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timing imperfection的总称,总和.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0-10-18 18:13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41

主题

10万

帖子

377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7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8: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MD11,我哪里说过它的主要问题是JITTER了. 是设计师不懂靠耳朵设计,只会靠眼睛设计(看仪器测试)而已.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63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8-8-8
发表于 2010-10-18 19: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复杂了,越看越糊涂。
看来要做一个技术流不是那么容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191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10-10-11
发表于 2010-10-18 2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版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7-10-28
发表于 2010-10-18 21: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小白

你说的对,MD11的问题当然与Jitter无关,而且你对它的问题分析也很有道理。

把Jitter的概念给概括化,前面的说法当然也可以,只是容易引起误会。

Jitter首恶论应当是在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环境下提出的,是必须有前提的。MD11的主要问题就没有扯到Jit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41

主题

10万

帖子

377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7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tbg 于 2010-10-18 21:41 发表
你说的对,MD11的问题当然与Jitter无关,而且你对它的问题分析也很有道理。

把Jitter的概念给概括化,前面的说法当然也可以,只是容易引起误会。

Jitter首恶论应当是在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环境下提出的,是必须 ...





是,肯定是有前提的。因为就CD机、解码器而言,影响音质的环节很多,不是搞好jitter就解决一切的。比如模拟放大部分没好,也是难出好声的。一些模拟技术实力雄厚的老牌厂家,即使数字技术非其所长,也能做出声音很好的解码器,就是此理。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5-12 22:55 , Processed in 0.076249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