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师帅

[原创]浅谈声卡为什么不能发烧!

[复制链接]

67

主题

2761

帖子

18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8
注册时间
2004-2-14
发表于 2004-7-16 2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2-11-30
发表于 2004-7-16 23: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音质~~~~~??音质为何物?
简单点说指声音的还原度吧?大自然的声音,人的歌声,乐器的声音,如何再现?如何保存?如何传播?这些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声电转换问题,也就是数模/模数转换问题,也就是一个采样率,采样精度问题。
一块卡的好坏就看它所支持的采样率是否高,采样精度是否大
现在PC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CPU技术,它带动了电脑业所有其它技术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近两年的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前几十,几百年多少倍,想必大家也知道,也清楚。在音乐制作领域,数码音乐制作早已降低了门槛,一台PC机加若干软件足可抵数年前一大堆硬件。软件革命早已把许多硬件厂商拉下了宝座。
一个小小的软件足可以与价值数万的硬件相媲美(比如TC公司的软合唱效果器公开叫板它的硬件对头),这说明了什么???
未来是电脑的,是PC的,除了DA/AD转换需要硬件有限的支持之外,其它的一台电脑全解决了,不由你不信!
若说电脑是一个积专业的多媒体影音娱乐为一身的大平台,也豪不夸张!
别说声卡可以为音乐发烧
以电脑为主体的影,音,图,像,等等几乎所有
只要配置得当,何尝不可以发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2-11-30
发表于 2004-7-16 23: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风再起时 发表
[B]那么我又请问现在的录音又有几张可以和以前的相比。 [/B]

按你的意思我是否可认为你指的是现在的数字技术不如以前了?
音乐光盘本来就是数字格式
如果通过电脑读取光盘内的音乐进入电脑,本来就是无损抓取
存入硬盘之后读入内存再通过声卡播放(数字和模拟均可)
而传统HIFI讨论的是用数十万的CD机读盘,再通过运放。。。。
谁优谁劣,看看流程便知


至于盘的问题
那不是现在和以前的问题
从光盘的出现取代传统的磁带和黑胶片之时,数字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数字音频是离不开声卡的,模数/数模转换都靠它!除非你说激光盘比不了胶盘,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4-5-23
发表于 2004-7-17 0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烦不烦! 老是拿现在的廉价声卡说事, 当然这些声卡和HIFI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并不是说声卡就不能HIFI了, 而且,现在的声卡才多少钱? 拿去买个最便宜的CD机差不多。 声卡做到和HIFI产品一样价位的时候, 你说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而最重要的是, 现在PC技术的发展! 再看看HIFI技术的进展, 是一样的吗? 老是抱着陈腐的观点, 故步自封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你的意思我是否可认为你指的是现在的数字技术不如以前了?

那你就举出几个现在用声卡录音好过以前的录音呀。我现在很肯定的说数字在原理上是比不过模拟的。数字要达到高精度就要提高采样,而高的采样就是无限的接近模拟,采样最高时就不是数字,就是模拟。现在的数字技术也无法跟模拟抗衡,LP之所以存在就是他好过CD。而且也好过SACD。说到这里有人会笑,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有个朋友,听音水平不错,他一直嘲笑我的理论,直到今年的广州音响大展他听了所有的器材候,他回来对我说,你说的没错。而且中央电视台当时要换调音台时,当时还是想用尼夫的调音台,但是考虑到数字的易用性,可升级等因素最后还是选择了索尼的数字台,但是李小沛对此事在老的音响世界发表了他认为目前数字不如模拟的见解,也就是开始我说的那些。要知道数字最引以为豪的信噪比都比不过模拟的。最高信噪比的调音台至今仍被模拟台所占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09: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说电脑是一个积专业的多媒体影音娱乐为一身的大平台,也豪不夸张!

那我就让你知道他们的差别吧。
彩色电视机与彩色显示器、彩色监视器的区别
有很多视频或游戏发烧友非常喜欢玩电视台淘汰的SONY的二手彩监(虽然某

些大尺寸二手彩监的价格仍然是天文数字,其实这些二手彩监的使用时间大多数

都已超过40,000小时以上了)
一 彩色监视器与彩色电视机
监视器所要做的是要把原始的信号忠实地重放出来,微小的错误都能够在监

视器看出来。因此,监视器要十分精确.其实广播级监视器与民用的电视机的主体

组成部分基本一样,而档次的划分主要就是基本组成部分中的三大件(荧光粉,

显像管,彩色电路矩阵)。就是这三大部分造成了监视器与民用电视机的差别.
普通民用的电视机(不管怎么变)它所使用的都是P22的荧光粉,这类荧光粉的色

域根本没有完全定义,所以基于此类荧光粉的电视机所表现的色彩会被不同厂家

或不同批色(由红,绿,蓝三基色组成的各种色域)所轻易改变(所以此类荧光

粉根本不可能重现出准确的色彩)。而监视器所采用的荧光粉是严格进行过色域

定义的EBU标准的荧光粉,它们由红,绿,蓝三基色组成的各个色彩区块都进行了

严格的划分和定义(所以能非常准确的重现出真实的色彩)。下面是最关键的显

像管(这个部件决定了目前超过95%的民用电视机制造商都不可能有能力开发和研

制广播级监视器)。就拿SONY来说,其广播级显管和民用级显管有本质的差别。S

ONY在广播级监视器上使用的是HRTrinitron专用显管(其平均点距是0.25mm-0.34

mm)。其本身显管元件的容差小于令人不可思议的1/1000的水平。HR Trinitron

20”以上的显管的成品率非常的低.
下面是最关键的显像管(这个部件决定了目前超过95%的民用电视机制造商都

不可能有能力开发和研制广播级监视器)。就拿SONY来说,其广播级显管和民用

级显管有本质的差别。SONY在广播级监视器上使用的是HR Trinitron专用显管(

其平均点距是0.25mm-0.34mm)。其本身显管元件的容差小于令人不可思议的1/10

00的水平。HR Trinitron 20”以上的显管的成品率非常的
最后一部分就是彩色电路矩阵,摄像机拍摄的时候,光信号是被转换成RGB的

电信号。通过摄像机中间的矩阵电路部分,RGB初始转换的电信号,转换为Y/R-Y/

B-Y信号。而监视器也好(民用电视机也罢)它们显像的过程刚好是此反过程来把

图像呈现出来。所以这之间就就存在一个矩阵的转换值,而相应的矩阵电路如果

不和摄像机的矩阵电路一样,原始的信号就不可以忠实地重现出来。所以通常只

有对摄像机的电路具有非常深厚造诣的厂商才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能忠实呈现影

像和色彩的广播级监视器。而民用电视机是根本不会考虑矩阵电路是否能与前期

采集信号的摄像机的矩阵电路相一致的。民用电视机对控制电路没有任何精度的

要求(更何况,民用电视机生产商基本上都不具备广播级的采集系统的开发和研

制能力,所以了解前期采集摄像机的矩阵电路根本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平时在对某某品牌的电视评论的时候,是不存在绝对的色彩上的对

错的(因为民用电视机是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和精度要求的,它们呈现的色彩和

影像都存在着失真和偏色,我们只能说自己更喜爱哪个品牌的电视所呈现出的影

像和色彩,但绝对不能武断的下结论某某品牌的电视所呈现出的影像和色彩是真

实可信的。只有当用广播级监视器的输出影像作为参考和对比过后,才可以评判

色彩和影像的真实与否。)
所以像<HiVi>这类杂志在评奖的时候,一定要用SONY的BVM-D24E1WJ作为图

像的参考和依据,这是必须的,否则影像就没有好坏的衡量尺度了.通常无论在

电视信号的评审时,还是在器材影像好坏的评比中,或者在对正投进行色校时,

SONY的BVM都被视为唯一的参考标准.
三大日系品牌,各有优缺点,SONY的性价比相对较低,但远没到许多网友所

描述的性价比狂低的程度,客观来讲,Triniton显像管的优势不言而喻,你可以

觉得它值这个价,也可以认为它不值,纯属个人喜好,我的观点是,Triniton的

优点在显示器和专业彩监上领域比较突出,在电视机领域,优势没有那么明显,

大多数人喜爱它的,是颜色的表现。像颜色这样的指标,这样说可能比较主观,

不过我也觉得,国产电视,在颜色方面比日本和欧洲的存在距离,而SONY的似乎

看上去更加自然一些。松下和东芝各有所长,我觉得Giga要比东芝(如700G VS

AF9UC)的好,但相差不大,好在哪个地方,也说不清楚.也可能与东芝比较晚进

入国内市场,东芝比较突出的是价格在三者之中最低,就是说性价比高吧,作为

全球的显像管大供应商,它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彩监本身是电视台使用的器材,因此它主要是用来工作,而非娱乐的。彩监

者,“监视并调校图象信号也“因图象信号在摄录制作.编辑.播出的每一个环节

都会掺入干扰,而且逐级扩大,所以越是初级的环节信号越纯正。所以电视台里

采用高级器材,才能保证最终的收看者接受到满意的图象。电视台的彩监需要有

最好的图象表现和丰富的调校功能,才能将原始信号一览无余。而结构上彩监也

电视并无差别,只是用料和工艺都高一个档次罢了。(用料和工艺是试金石,好

货烂货一试便知)进口的德国补品级电容能和乡镇企业产,小商店里买的一回事

吗?多层的电路板,波峰焊贴片工艺,能和单层板,手工焊,一个个元件立在板

上的东西划等号吗 ?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大,除了被少数人奉若神明的SONY单枪三束/栅条式荫罩

柱面,其他品牌的产品电视台也多有使用,最典型的要数JVC和Panasonic!
说到彩监,它使用的荧光粉都是高档货,色彩空间范围大,寿命也长。至于电阻.

电感.电容.集成电路也都很高档,甚至端子也还要镀一镀金,地磁校正也不可缺

少!爱功能上,RGB.梯形.枕形.平行四边形.鱼尾纹·····调节多的数不过来

。JVC在HI-END型号上还设有”纯白电路“专门对白色进行独立调节!
这些专业器材最棒了。象JVC的监视器,根本没听说过,可CCTV确实在用(白色铁

壳带梢,酷的东倒西歪),SONY民用监比较少见。
KX监从80年代后半就有了,那时工厂在Trinitron左面有红,绿,蓝三个椭圆,没

有S端子,图象校正是机械式的,至今仍有现役,往后是90年代前后的KX-XXHV1S

,增加了S-VIDEO,96年后的PVM级半专业进入16:9时代,无论是那一代,外形都

为方盒子,所有端子一律BNC平衡式。
监视器与电视相比没有 解码电路,也没有音频接受系统,与电脑显示器相比,分

辨率,刷新率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却买出天价除了用料和工艺外,恐怕狭小的市

场也是一个因素。
就象转制器,我们话三十元可以买一个,电视台的一个带运动补偿的广播级制装

要25万美圆,因为那玩意可以看N制节目,什么压缩,变慢都没有了,就如同P制

电视看P制节目一样。CCTV转载国外新闻就用它,可见什么发烧,半专业与真正的

专业一比统统变成0!!!!!!

二 彩色监示器与彩色显示器
电脑显示器与监视器对视频率而言,意义完全不同,显示器使用"短余辉管"而

监视器使用的是"中余辉管"(二者采用的荧光粉,和显管对色彩的识别能力有

本质的差别).一台高档的监视器仅其本身使用的荧光粉就足够卖数台高端显示

器了.显示器本身主要是为"静像"服务的,其主要是用来显示图像和文字及特

殊应用环境下的坐标(严格来说显示器并不擅长表现移动的影像(请注意图像与

真正意义上影像的区别)).而监视器是专门为动态影像设计的,它并不强调显

示器的点距或垂直刷新率等概念,而是苛刻的强调对色彩的识别和辨识能力(要

求对影像的表现绝对中性,自然,准确,广播级彩监不允许对影像和色彩有丝毫

失真和偏色).
无论是医药还是军事或者航空的交通管制,它们所使用的无论怎么变,还是显

示器(不可能脱胎换骨变成监视器).既然是显示器又怎么能和监视器相提并论

(且不论应用领域完全不同,仅从价格上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一台最便宜SONY 9"

监视器也要人民币8000元以上,而目前很多高端的21"显示器也要不了8000元.)

而通常14"以上的SONY BVM系列彩监的价格都在5000美元以上(超过20"BVM系列则

没有低于$10,000美元的,最昂贵的在$40,000美元以上).况且目前世界上最好

的显示器仍然是SONY的DDM系列(而专业图形工作站使用最多的依旧是SONY的GDM

系列.而平时我们见到的SONY的CPD彩显系列只不过是SONY最底层的纯民用显示器

罢了.别见了CPD-G520就以为见到了SONY的高端显示器)
通常显示器虽然拥有更小的点距或更高的垂直刷新率(但显示器所采用的"短

余辉管"对色彩的识别能力只相当于监视器"中余辉管"1/5左右).监视器在色

彩的还原能力,影像的自然真实度方面是显示器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目前无

论是LCD或者是PDP它们都能在普通的民用电视机或者显示器领域内与CRT平起平坐

,甚至将逐渐替代CRT,但由于目前它们的先天缺陷在高端的对图像和影像要求比

较苛刻的领域内却仍然是CRT一支独绣.广播级监视器是目前LCD和PDP唯一无法进

入的领域.而大型的图形工作站也很少使用LCD显示器.在这些领域它们还根本无

法与CRT相提并论).所以很多的权威视频专家早已明言,未来真正能完全替代CR

T地位的应该是采用有机EL(比如OLED)面版的显示器和监视器(LCD只应该是

一种过渡技术).
另外无论是医药还是军事对显示设备的影像和画质并没有太苛刻的要求,在这

些领域的应用更多的是讲究环保,耐用性等等(而且这些领域使用的显示器也谈

不上有多昂贵,目前EIZO的T系列是军事领域和医药用最广泛的显示器,而它的F

系列则被广泛用在工业零件设计上,目前国内都可以通过代理买到.价格15,000

到25,000之间(主要是21"型号)).
对色彩,影像效果要求最严格和最为苛刻的永远都是广播级监视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0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日本,香港,台湾这三个地方是地球上玩影音水平最高的地方,你看看有几个是用电脑的就知道了,而且大家都忽视玩音响的最高要求就是对环境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836

帖子

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1
注册时间
2003-10-19
发表于 2004-7-17 1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号经数字采样后,当然会有失真,这是肯定的。
所以最好的数字设备比不上最好的模拟设备。
问题在于一般的人士,只要够好就可以了,
这方面数字系统有优势。
另外,模拟设备在放音时,对音频载体通常会
有磨损,导致音质下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494

帖子

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7
注册时间
2003-1-1
发表于 2004-7-17 1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工呢?
出来科普讲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206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
注册时间
2004-7-17
发表于 2004-7-17 1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总有一天,电脑可以满足我们这一要求,而且这一天不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3035

帖子

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12: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套朋友专门为听音乐搞的电脑
主力是RME9632+子卡
电源和线材都特意处理过了
单拿声学作为主音箱
声音非常不错

绝对超越了5000内的CD
按照我朋友的说法 就模拟输出 一万内的CD绝对不是对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13: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是给人听的,不是给仪器听的,人的耳朵是最终的标准,为什麽一般日系的器材标准那麽高但又不堪入耳呢,20Khz你听得到吗?LS3/5A 的小提琴几可乱真,让我享受过现场般听弦乐的日子,那种很大音量都不失真,站在很近都不觉刺耳的感觉,不是一般仪器可测量的,因为人耳是并行处理音乐信息,而仪器是串行测量数据的,是实际该信息的百分之一还不道,明白吗?

造你的意思听不到20k就用mp3就行了,还造什么lp,sacd。说音响能乱真的人我只能说那个人根本就不会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1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模拟设备在放音时,对音频载体通常会

没错。但是至少你一开始就能体会到正确的声音,而数字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Khz你听得到吗?

你这种理论就是我看不到你,你就不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9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7-17 13: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LS3/5A 的频宽根本就没有小提亲的宽。就这一点他就不可能以假乱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5-4 08:37 , Processed in 0.120701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